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國空軍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清末

1840年鴉片戰爭後,航空器相關的知識開始傳入中國。魏源的《海國圖志》和志剛的《初使泰西記》中均有歐洲國家氫氣球(時稱「天船」)的介紹。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法軍曾使用氣球進行偵察。1901年,《皇朝經濟文編》刊載《飛機考》,作為中國最早介紹飛機的文章。[1]
1904年日俄戰爭在中國東北地區爆發,交戰的日俄兩國均有氣球隊參戰,清政府終於注意到氣球在軍事中的應用。1905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從日本購進兩架個山田式偵察氣球。該型氫氣球為橢圓形,直徑3米、長10米,人在空中利用旗語或籃中的電話和地面聯繫,有指揮、偵察及傳遞信息的作用,作為新式軍械,曾在武昌閱馬場東兵營演放。[2]
1908年1月2日,湖北陸軍第八鎮氣球隊成立,工兵營營長王永泉兼隊長,並聘日籍教練,配備山田式氣球一隻,為中國第一支空中部隊。江蘇陸軍第九鎮氣球隊於同年5月,直隸陸軍第四鎮氣球隊於同年6月相繼成立,分別由工兵營營長鄧質儀、高凝辰兼任隊長,各有1具山田式氣球。1908年10月,自「河間秋操」、「彰德秋操」之後,清廷又在安徽太湖籌劃了「太湖秋操」。清廷派陸軍部右侍郎蔭昌、兩江總督端方為檢閱大臣,以檢閱南洋地區包括湖北第8鎮、江蘇第9鎮、安徽第31混成協等各鎮新軍編練成效。這次演習中的特色是首次使用氣球。新成立的氣球偵察隊奉命參加操練,施放偵察氣球。
1909年,清廷軍咨處、海軍處、陸軍部正式頒布《陸軍氣球預備法》,制定了購買氣球、培養人才、各省組織氣球偵察隊等規定。同年2月,陸軍大學堂編印了《氣球學》,講授氣球升空的原理,並教授士兵如何操控氣球。1910年2月,軍咨府大臣載濤率團出國考察軍事,考察團成員徐元甫、田凱亭曾乘坐軍用熱氣球,並實施了無地面纜繩的空中飄行,成為最早乘坐自由氣球飛行的中國人[3]。載濤在回國後積極倡導航空事業,1910年,清政府在北京南范毅軍部設立中國最早的航空機關,為中國空軍的開端[1],派留日學航空的李寶浚、劉佐成試製飛機,併購法國桑麻式飛機1架作參觀和仿效之用。1911年辛亥革命後,清朝空軍末能來得及建成,清王朝便壽終正寢。
Remove ads
中華民國


- 1915年,南苑附設修理工廠用外國發動機設計製造發動機後置型的陸上飛機。
- 1920年以後,各地軍閥紛紛組建自有的航空學校或航空隊,以及軍械或機械班,從而培養人才。
- 1921年,中華航空協會成立。
- 1923年,北京航空協會成立。
- 1924年,北洋政府航空署成立「北京航空學校」。[4]
- 1925年,廣東航空同志會成立。[6]




- 1934年將軍政部航空署改組為航空委員會,主責空軍發展。由杭州遷到南昌。主任徐培根,意大利顧問團總顧問勞地少將。南昌機場大火後,粵系的陳慶雲繼任。1936年春,軍事委員會和航空委員會都遷到南京,周至柔繼任航空委員會主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兼任航空委員會的委員長,宋美齡為航空委員秘書長。第一處處長沈德燮、副處長歐陽璋;第二處處長黃秉衡、副處長劉芳秀;第三處處長曹寶清;第四處處長王承黻:第五處處長王家驤;建築科科長鄺;參事室參事趙雲鵬、姚錫九等;秘書室中文秘書蔡竹屏、機要及財務秘書周鳴湘、俄文秘書李仲武;顧問室。
- 1938年4月政府以半年為期,雇用法籍飛行員組成空軍第41隊,因軍紀及作戰表現於同年10月起解聘。[4]
- 抗戰中,中國空軍大量接受蘇聯和美國的軍事援助,並且組建了蘇聯航空志願隊和美國志願大隊飛虎隊有力的支援了抗戰。美國志願大隊改制為美軍陸航的第十四航空隊,曾於1943年11月25日以超低空飛行越過台灣海峽,突襲日本陸航新竹基地,摧毀日軍陸航各式戰機達50至60餘架。對日抗戰期間,中國空軍出現出一批王牌飛行員包括高志航、李桂丹、樂以琴、陳瑞鈿、劉粹剛、柳哲生、王光復等。
Remove ads
中華民國空軍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由於海島環境,空軍成為較受重視的軍種。不時添購戰機,亦曾多次擊退來犯之共軍。主要知名飛官有歐陽漪棻等。
-
中華民國空軍標誌
(1928年 - 1991年) -
1937年-1948年的中華民國空軍旗[12]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