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央老街
澎湖群島開發最早的老街,位於臺灣澎湖縣馬公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馬公市中央老街,俗稱街內(臺灣話:kue-lāi),清朝將澎湖納入版圖後,初期僅有軍隊駐紮媽宮港澳,約莫至乾隆朝後,天后宮附近的商業店家才漸成規模。
清領時期

1684年,康熙皇帝將澎湖納入大清帝國版圖後[1],澎湖水師協的班兵開始大量駐紮在媽宮港,澎湖因地狹、耕地不足,民生物資等皆十分仰賴商船交易,又媽宮港由於位於澎湖內海,海象平穩,長期皆是帆船停泊的雲集之地,於是媽宮市街形成歷史也環繞媽宮港澳而生。康熙49年(1710年),陳文達《臺灣縣志》已提及澎湖有「媽宮街」。乾隆26年(1771年),胡建偉編著《澎湖紀略》之時,當地已構成「七街一市[a]」的規模。[2]:123[3]:35-41
不過,媽宮街的供需規模在乾隆年間後拓展停滯,卓克華檢閱乾隆年間《澎湖紀略》、道光年間蔣鏞《澎湖續編》,甚至是光緒朝的《澎湖廳志》,各年份清代澎湖志書的舖戶數量、販售品項差異不大,商業區也始終分布在澎湖天后宮中央街一帶,左近約二至三公頃的區域,大體維持「七街一市」規模,光緒朝已發展成「十街二市 [b];而原有天后宮廟埕的魚市旁,新增一個「菜市」,雖曰「二市」,其實都在同一處,整體並未有更大突破性的成長。[2]:124-127[3]:35-41
根據光緒朝林豪《澎湖廳志》記述,但凡媽宮「七街一市」的舖戶,凡臺廈郊商品來源,其販售項目為五穀、布帛、油、酒、紙筆等民生用品,貨源多為來往廈門或臺灣府的船隻,整船批發運送,並在媽宮街另開舖販售,悉稱作「街內」。此外,非媽宮街之外的澎湖住民,亦有前往媽宮街買賣如青菜生肉、藥物糕餅等需求,其貨源多為澎湖當地提供,經營這類生意的店舖亦有店面,但並不屬於「臺廈郊」的舖戶,此類舖戶部份也在「七街一市」範圍,則被統稱作「街外」。[4]
Remove ads
日治時期
澎湖1926年自高雄州分出成澎湖廳。將中央街重新略作規劃後,更成為馬公商業中心。
戰後初期
中央街區繁榮依舊,當時俗稱為「馬公的西門町」,之後施行馬公市都市計畫,開闢多條寬敞道路及規劃多處商業區,隨著北辰更新區的開發,其中心地位逐漸被取代,至六十年代,中央街內傳統商業交易,呈現出哀頹沒落的夕陽景象。
西元1983年將中央街劃定都市計劃保存區,西元1991年將保存區變更為「中央街文化風貌特定專用區」。西元1993年中央街居民成立「澎湖第一街振興協會」,西元2001年、2002年獲得離島建設基金補助經費得以進行建設。
相關條目
注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