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山紀念圖書館
广东省中山市的市级公共图书馆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山紀念圖書館,又稱中山市圖書館、中山圖書館,是一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中山市的市級公共圖書館,為紀念孫中山而於1935年成立。隸屬於中山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是文化和旅遊部公布的國家一級圖書館[1]。館舍坐落在中山市東區興中道,於2019年啟用,建築面積57660平方米。館舍的標誌上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孫中山夫人宋慶齡的題字。因為中山市的行政區劃比較特殊(作為地級市下不設縣級行政區,為罕見的直筒子地級市),故中山紀念圖書館是中山市唯一一所具規模的綜合性公共圖書館[2]。
Remove ads
歷史

清朝光緒十四年(1888年),「壽香樓」在豐山書院成立,當時這是一個只供文人進出的地方。民國八年(1919年),香山縣通俗圖書館在鐵城的關帝廟成立,但先後因陰暗潮濕、地方狹窄的原因多次搬遷,圖書散失。當時的人們認為:作為孫中山的故鄉,香山應該有一所像模像樣、具規模的圖書館。[3]:91
中山紀念圖書館的歷史可追溯到1935年。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享年59歲[4]。之後為了紀念孫中山,香山縣改名為中山縣。當時政府倡議創建圖書館紀念孫中山,並籌集捐款,同時成立了設計委員會。1935年11月1日館舍興建,次年12月,館舍一、二兩層在西山上落成(這是當時當地最宏偉的建築),開放使用,時名中山紀念圖書館[3]:92,館舍面積800平方米[5]。併入通俗圖書館圖書之後,縣裡各界捐錢協助運營,購置設備和圖書2萬餘冊[6]。1937年2月1日,中山紀念圖書館正式揭幕,時任縣長楊子毅主持了揭幕儀式[3]:92;2月10日正式開放[7]。當時計劃於翌年興建第三層,但第二次中日戰爭中,圖書館遭破壞,續建三樓的計劃自然也被擱置。中國抗戰勝利後,1947年7月11日[3]:93,該館重新開放。在縣內各界人士捐款贊助之下,館舍第三層終於在1947年10月竣工,館名改為中山圖書館[6],全館面積達1179平方米[5]。
解放軍進駐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於1950年2月接管了中山圖書館,短暫更名為石岐人民圖書館。1954年,該館開始在中山各地設立流通圖書館,到20世紀60年代已有近兩百個[8]。1955年8月,名稱改為石岐中山圖書館。20世紀60年代,又改名為中山圖書館[3]:93。文化大革命期間,圖書館又一次遭到破壞。文革結束後,人們的思想獲得解放,圖書館使用者增加,館舍不能滿足人民的文化需要。於是,政府撥款在原館舍後新建了一座兩層的少兒圖書室(面積168平方米[5])[3]:93-94。1981年2月1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孫中山夫人宋慶齡的提議之下,館名復為中山紀念圖書館[6]。同時,宋慶齡還帶病[7]為該館題寫了館名[9]。之後,中山市政府決定投資建設一座現代化圖書館館舍。在泰國泰華報人公益基金會主席陳世賢夫婦的贊助(捐款數百萬港元),以及中山市政府的出資之下,1988年7月,位於東區興中道(又稱興中路)的圖書館新館開工。[5]1991年,新館舍竣工投用,呈「日」字型,館內設置園林,環境安靜[10],而原館舍改為少年兒童閱覽中心[11](現為中山市佛教協會的辦公地點[8])。1994年,被文化部評為國家三級圖書館。同年,中山市少年兒童圖書館成立,隸屬於中山紀念圖書館,這是廣東省第二家獨立建制的少兒圖書館。1997年10月,館舍三樓建起了綜合藝術廳和方成展覽廳。1999年,被評為國家二級圖書館。[11]
2001年,中山市少年兒童圖書館撤銷,併入中山紀念圖書館,其館舍另作他用。2005年,升級為國家一級圖書館,並保持至今。[11]2009年,成為「中國圖書館學會青少年閱讀推廣委員會」主任館,並以此為契機打造了一批青少年閱讀推廣相關的活動。在新館建設被列入中山市「十二五」規劃重點建設項目後,2012年10月,原館舍進行改造建設,圖書館臨時搬遷至東區華凱分館。[1]2014年,中山紀念圖書館新館館舍奠基。2019年11月4日,一座以中山陵祭堂中孫中山雕像為原型,由法國Susse藝術工坊鑄造的銅像在新館前完成安裝[12]。11月12日,中山紀念圖書館新館開館,啟動試運行[13]。
Remove ads
館舍

中山紀念圖書館館舍位於中山市東區興中道上,中山市人民政府西面。建築面積為57660平方米,高41.2米,地下兩層、地上七層。[14]設計藏書容量為320萬冊,由株式會社日本設計、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聯合設計,設計時遵循「人文、科技、綠色、便民」的理念[15]。館內主要劃分為信息資源交互平台、閱讀空間共享平台兩大平台,設有「三中心」、「四書房」、「五大廳」、「六大區」、「七大室」、「八主題館」[13]:
館內設有2000個閱覽座位。空間比較開闊,部分區域有落地玻璃牆。此外,館內的熱回收、太陽能熱水、屋頂綠化、雨水回收、蓄水草皮等設施,則使得該館更加綠色節能[13]。館內的大空間場所採用了全空氣空調系統,其他區域有多種送風方式相結合[16]。館內採用了多種多樣的幕牆[14]。 館內中庭的大型壁畫《香山星座》繪有26位中山的名人,總面積達187平方米,是國內最大的室內馬賽克壁畫。館內四樓孫中山雕像是仿製中山陵孫中山大理石坐像(由法國雕塑家保羅·蘭多斯基創作)的,2016年孫中山誕辰150周年時,蘭多斯基後人決定授權法國Susse藝術工坊鑄造孫中山銅像,最終由中山收藏家黃定中購回。此外館內還有一尊孫中山雕像,有室外大型壁畫《中山尋蹤》、《和風拂林》系列彩色玻璃、《未來之門》系列壁畫等美術作品,它們均由中央美術學院唐暉教授、韓曉冬博士及其團隊創作。[12][13]
Remove ads
館務

中山紀念圖書館隸屬中山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以「讀者第一、服務至上」為宗旨,以「創新務實,高效管理,優質服務,讀者滿意」為辦館方針[1]。館內下設信息技術部、辦公室、採編部、借閱部、輔導教育部這五個部門[17]。中山紀念圖書館紙質文獻總量約300萬冊件[13],除了普通書籍以外,孫中山遺著及演講錄音,以及中山市的地方文獻,都是該館的重點收藏對象[6]。
館內舉辦了包括「童心故事會」、「媽媽故事會」、「香山人·行世界」、「綠色暑假」、「全民讀書月」、「曬書會」、「圖書漂流」、「十佳書香家庭評選」在內的各種活動。另外還定期舉辦「香山講壇」,這是中山市的品牌文化活動之一。[1]
早在1995年,中山紀念圖書館的採編和流通部門就實現了計算機自動化管理,2000年還更換了管理系統,報紙和期刊也加入了計算機管理的行列。1997年,館內開設了多媒體閱覽室。1998年,圖書館建立了官方網站。[11]2016年以來,中山紀念圖書館還打造了一個「全媒體數字化服務平台」,提供全媒體在線服務,旗下包括數字化發布、整合服務、宣傳推廣、業務支撐四大平台[18]。
2019年啟用的新館在一樓大廳中設有「瀑布流」,電子屏幕上有圖書封面圖片如瀑布一樣落下,點擊封面即可顯示該書簡介和含有有聲書籍的二維碼。而在館內二樓的「悅聽空間」中,天花板上懸掛有可調整長度的耳機,按播放鍵即可聆聽有聲書籍。大廳里設有自主辦證機器和自助借還機,後者還支持人臉識別。館內於負一層設置的圖書自動分揀系統則減輕了工作人員的負擔。[13]
中山紀念圖書館為中山市市級公共圖書館,以它為總館,遍布全市24個鎮區的24家鎮區圖書館為分館,26家街區自助圖書館和270個村居圖書室為基層服務點,一套圖書館總分館三級服務體系和通借通還服務模式構建起來[1][13]。
參考來源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