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文的韓文轉寫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文的韓文表記(韓語:중국어의 한글 표기/中國語의 韓㐎 表記)是韓國教育科學技術部國語研究所(今文化體育觀光部國立國語院)所制訂針對現代標準漢語發音的韓語轉寫規範。該規範自1986年1月7日起在韓國正式實施[1][2],朝鮮自2011年8月3日起也對中國大陸地名、人名不再按漢字的朝鮮語發音進行表記,改按漢字在現代標準漢語中的發音以朝鮮語發音字母表記[3]。
方案
Remove ads
- [ ]為單獨使用時的轉寫方案
- ( )為前面有聲母時的轉寫方案
Remove ads
方案細則
- 漢語聲調不作區分。
- 子音「ㅈ」、「ㅉ」和「ㅊ」(聲母ㄐ/j、ㄓ/zh、ㄗ/z、ㄑ/q、ㄔ/ch、ㄘ/c)後接母音「ㅑ」、「ㅖ」、「ㅛ」和「ㅠ」時,該四個母音要分別寫作「ㅏ」、「ㅔ」、「ㅗ」和「ㅜ」[4]。
例如:
ㄐㄧㄚ/jia 쟈 → 자 | ㄐㄧㄝ/jie 졔 → 제 |
參考事項
- 中國人的名字分為歷史人物和現代人物,歷史人物用傳統漢字音表記,現代人物原則上採用漢語的注音方案進行表記,但若有必要應一併書寫漢字。
- 當今未使用的中國歷史地名應使用傳統漢字音書寫,與當今地名相同的歷史地名應採用漢語的注音方案書寫,並在必要時一併書寫漢字。
- 日本人名和地名原則上應按照日語發音書寫,並不區分歷史名稱和當今名稱,但若有必要應一併書寫漢字。
- 允許使用傳統漢字音表示中國和日本的地名[5]。
例如(漢字後分別爲對應地區發音表記與傳統漢字音):
東京 | 도쿄, 동경 | 京都 | 교토, 경도 | 上海 | 상하이, 상해 |
臺灣 | 타이완, 대만 | 黃河 | 황허, 황하 |
附:朝韓漢語轉寫異同
漢語摘記法(朝鮮語:중국말적기법/中國말摘記法 Chunggungmal Chŏkkipŏp)是朝鮮國語査定委員會所制訂針對現代標準漢語發音的諺文轉寫規範。該規範自2001年起在朝鮮正式實施。此後,朝鮮1982年出版的同名規範即時廢止。
- 對漢語的轉寫是通過漢語官方的拉丁字母標音方案進行轉寫的。
- 漢語官方的拉丁字母標音方案使用的字母如下:
Aa Bb Cc CHch Dd Ee Ff Gg Hh Ii Jj Kk Ll Mm Nn Oo Pp Qq Rr Ss SHsh Tt Uu Üü Ww Xx Yy Zz ZHzh - 漢語詞是以音節(漢字)為單位來轉寫的。
- 諺文表記與漢語詞音節的拉丁字母及其字母組合所代表的漢語發音相對應。
- 上述對應關係如下所示(加粗字體是與南方標記相異的音節):
6.(加粗字體是與南方標記相異的音節):
①「ei」位於「h」後面時,「ei」採用「어이」轉寫。
②韻母「i」位於「c、ch、r、s、sh、z、zh」後面時,「i」採用「으」轉寫。
③韻母「o」位於聲母「b、p、m、f」後面時,「o」採用「워」轉寫。
④「er」和「r」作為單音節時,採用「얼」轉寫。
⑤韻母「u、uan、ue、un」位於「j、q、x」後面時,「u、uan、ue、un」分別採用「위、위엔、위에、윈」轉寫。
⑥隔音字母「w」和韻母的組合如下:
wa | wai | wan | wang | wei | wen | weng | wo | wu |
와 | 와이 | 완 | 왕 | 원 | 원 | 웡 | 워 | 우 |
⑦隔音字母「y」和韻母的組合如下:
ya | yan | yang | yao | ye | yi | yin | ying | yong | you | yu | yuan | yue | yun |
야 | 옌 | 양 | 야오 | 예 | 이 | 인 | 잉 | 융 | 여우 | 위 | 위엔 | 위에 | 윈 |
Remove ads
參見
- 漢字使用國間專有名詞互譯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