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日韓自由貿易區
自由贸易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日韓自由貿易區(韓語:한중일 자유무역지대/韓中日 自由貿易地帶;日語:日中韓自由貿易協定/にっちゅうかんじゆうぼうえききょうてい)是在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在2002年上提出來的構想,成員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日本國、大韓民國。目的是為逐步消除三國之間的關稅壁壘,加強貿易、投資、金融、貨幣交流。[2][3][4]
Remove ads
歷史
2002年,中國總理朱鎔基、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韓國總統金大中在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上提出了建立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日本國、大韓民國的三國合作的自由貿易區的構想,並開始在三國之間的民間學者之間展開研究和交流,三國承諾七年之內完成機制的構建和規劃。
2010年11月25日,在中國山東省青島市東亞經濟交流機構第四屆大會上,三國之間的十個會員城市簽訂了《「環黃海行動」備忘錄》,在中國的天津市、青島市、大連市、煙臺市,日本的北九州市、下關市、福岡市,韓國的釜山市、仁川市和蔚山市這10個城市開始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展開先行先試。[5]
2011年,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上,中國總理溫家寶、日本首相野田佳彥、韓國總統李明博三國領導人宣布在2011年年底完成「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的構建和規劃設想,並且將在2012年啟動談判。[6]
2012年5月13日,三國在北京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日本國政府及大韓民國政府關於促進、便利和保護投資的協定》,這是三國簽署的首個投資協議。此外三國領導人一致同意年內啟動中日韓自由貿易區談判,中華人民共和國倡議在中國大陸山東建設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示範區,並積極考慮建立三國產業合作基地。[7][8]2012年11月20日,三國經貿部長進行會晤舉行,並宣布正式啟動自貿區談判。
2013年3月,在韓國首爾舉行第一輪談判;同年7月,在上海舉行第二輪談判會議[9]。但之後,發生了釣魚台國有化事件、安倍晉三參拜靖國神社、韓國部署薩德事件,三國關係惡化,加上美國與歐洲掀起反全球化的影響,談判進度躊躇不前。
2019年3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中外記者會上再次提出希望推動建設中日韓自由貿易區。[10]
2019年4月,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第15輪談判上,三方一致同意打造「RCEP+」自貿協定,體現在貨物貿易領域、服務貿易和投資、規劃領域等方面進行進一步磋商。即使RCEP簽訂後等於中日韓自由貿易區談判已經進入後期,三方曾表示不會把RCEP達成的協議直接放在中日韓自貿協定中,而會共同分別推進兩個協議進程[11]。
2019年7月,圍繞日本半導體材料對韓國出口的議題,兩國間爆發貿易爭端,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的前景再次蒙上陰影。[12]2019年11月,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在舉行第16輪談判後陷入暫停。
2025年3月,中日韓三國的工業、貿易和商業官員舉行會議,討論在面對美國總統唐納·川普關稅威脅的情況下加強貿易合作。韓國表示三國都加入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有必要加強其落實執行,並透過韓中日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為擴大三國間的貿易合作創建框架。[13]
Remove ads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是由東南亞國家聯盟十國發起,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與東盟有自由貿易協定的五國共同參加,共計15個締約方所構成的高級自由貿易協定。RCEP旨在通過削減關稅及非關稅壁壘,建立統一市場的自由貿易協定。經批准生效後,「各成員之間關稅減讓以立即降至零關稅、10年內降至零關稅的承諾為主」[14]。
中日韓三國GDP、貿易額占RCEP的80%以上。RCEP簽署前,中日韓分別與東盟簽署了「10+1」自貿協定,經過10餘年的發展,其「零關稅」商品比例均已達到90%以上;但中國自日本進口的「零關稅」商品比例僅8%,日本自韓國進口的「零關稅」商品比例僅為19%。三國間進出口額分別僅占其進出口總額的12.9%、23.9%、24.6%。RCEP簽署後,中國對日本、韓國承諾的最終關稅稅目比例均為86%,日韓對中國承諾值比例則分別為88%及86%。RCEP生效雖然使中日和日韓首次形成相互開放市場、降低關稅的制度安排,但仍需要20年以上的時間實現90%左右的「零關稅」商品比例目標。[15]
Remove ads
社會反映
原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曾力推加速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的建設[16][17]。
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國際經濟合作室主任張建平說:「伴隨區內關稅和貿易限制措施的降低和取消,三國之間的商品流通更為順暢和便利,同時由於中韓日分別位於產業鏈的低端、中端和高端,經濟具有互補性,因此,建立自貿區後,三國相關經濟指標將有明顯提升,貿易關係將更為密切。」[17]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說:「一方面會為中國出口企業創收,出口廠商的成本會降低,市場利益會增加,企業動力增加。另一方面能刺激消費增長,消費者可以在自貿區內買到價格更低的商品,消費熱情更大。」[17]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劉軍紅表示:「日本具備政策、法律、制度,乃至技術、資金優勢,想發揮主導作用,最終目的是為建立『東亞共同體』做準備;同時,由於中國市場不完善,民族企業、工業、農業、高科技領域均落後於日本,而中國人口眾多,簽訂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協議,明顯中國產業升級不利,甚至還有可能阻止和斷送相關民族產業。」[18]
經濟學家王蔚指出:「日本認為自己經濟實力雄厚,市場經濟發達,科技和管理水平高,理應在三國自由貿易區中起到主導地位。」[19]
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教授劉江永:「即便自貿區真的啟動,也有一個逐步過渡的過程,很難一步到位。可能需要歷經10年到20年,才能形成涵蓋低關稅、服務業、人員自由流動、知識產權等內容的高級自貿區。」[17]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說:「三國推進自由貿易協定之路還是比較艱難的。一旦中國向日本和南韓企業開放零關稅,中國的企業是會通過競爭做大做強,還是被過大的競爭壓力所擠兌淘汰,目前還應持謹慎態度。由於中國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市場,因此在推進自由貿易協定的過程中,相比日本南韓的積極主動,中國方面的態度比較保守,更希望採取逐步放開的方式,這樣對中國企業的衝擊也會相對弱一些。」[17]
Remove ads
日本《讀賣新聞》稱:「日本如果能在與中國和東盟的自由貿易達成協議,對於日本經濟的好處要遠遠大於TPP。」,「如果與中國在內的東盟+6框架內實現自由貿易,日本GDP將因此增加1.1%,而如果是TPP框架內的自由貿易,日本人的獲益只有GDP的0.54%。」[6]
2015年6月1日,中韓兩國在韓國首爾簽署《中韓自貿協定》。同年12月20日,協定正式生效,中韓自由貿易區形成[20][21]。
影響
一些觀點認為對於台灣而言,由於韓國與臺灣在許多產業具競爭關係,而日本及中國大陸分別是臺灣最大進口國與最大出口地區,中日韓的自由貿易區一旦建立,對於臺灣在區域整合及國際產業經貿競爭上會有相當衝擊,對中國大陸部分,臺灣以加強加快ECFA後續談判及合作優惠範圍項目做因應,對日則以促進相關投資協定來提升雙邊關係。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