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林村 (內埔鄉)

臺灣屏東縣內埔鄉轄下的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林村位於屏東縣內埔鄉,為平埔族馬卡道族為主體之村莊。有小中林(新杜君英)、中林、大埔三處聚落,傍山而建,圍繞著中林教會為中心。當地除了平埔族外,也有部分閩客與少數外省移民[1]:120,帶來了多元的文化景觀。

事实速览 中林村, 國家 ...

歷史

坪頂山一帶原荒無人煙。乾隆年間,來自今日萬丹鄉一帶(包括上淡水社下淡水社萬丹社等)的平埔族先祖,在清廷施行的屯番政策下,被系統性地移往南坪地(今內埔鄉中林、老埤、龍泉一帶),而建立起村莊[1]:109。因其中有一處屯墾地鄰近民變領袖杜君英的起事地點,有杜君英莊之稱[註 1]

縱然清廷曾嚴禁萬丹、竹田至內埔一帶的熟番將土地賣斷與漢人,然而,在漢人的進逼下,平埔族仍大量移出原居地[2]:77,而杜君英莊也逐漸變成了一個規模巨大的聚落,據說全盛時期共有一千多戶,並留下「莊頭做戲,莊尾不知」的諺語[1]:125

西元1870年代,傳教士李庥馬雅各等人進入杜君英莊傳教,並得村民奉獻土地,建立杜君英教堂。光緒十六年(1890)後,杜君英莊飽受洪水侵擾之苦,許多村民遷至附近地勢較高處[3]:592。在平頂山山腳的聚落以原居地為名,稱做新杜君英莊,又稱坪腳。明治三十一年(1898),一次大水沖毀舊杜君英莊,教會決議在坪頂山上重建教會(今中林教會),信仰基督教的村民們,也在教會附近築屋而居[註 2],因位在林野之中,而稱做中林[3]:591。因掘井需要,有一小部分居民遷至南方不遠處的出泉點而居,形成大埔聚落[1]:121

日治時期成立的臺灣鳳梨株式會社相中中林村、龍泉村共數百甲的土地,開闢農場,以種植鳳梨為主,有「鳳梨山」之稱。行政規劃上原屬阿猴廳港西中里老埤莊,再歸高雄州潮州郡老埤 。戰後以最大聚落中林為名,沿用至今[3]:591

民國四十三年(1954)村中的大片土地劃為臺灣省農業專科學校(今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的一部分,故今日村內主要幹道處有不少外地年輕學子居住。

Remove ads

人口

西元1897年,日本政府所做的熟番社數及人口調查中,杜君英有一百八十八戶九百四十四人、中林則有四十八戶三百七十七人[5]。西元1903年的資料則多了新杜君英莊,有三十八戶兩百六十一人,而舊杜君英莊已無紀載[6]

文化

今日平埔族傳統的阿姆祖信仰已式微,七成左右的村民都是基督教徒[7]:37。承繼了杜君英莊之名,中林村也有杜君英事件留下的歷史遺跡。平埔族群大多數為潘姓,占了村莊近半數人口,也有少數是等姓,因其上淡水社下淡水社的歷史背景,今日被分類在馬卡道族塔加里揚社群

信仰

清朝後期,傳教士認為此地的信眾前往阿猴教會禮拜過於不便,故在西元1872年成立杜君英教會,供周圍的平埔居民及客家信徒聚會[8]林少貓事件中,新杜君英因有一位抗日人士林文達而遭日本軍隊攻擊,幸運的是,日本人下令放過基督教徒,故中林村得以維持至今[9]

以漢人信仰為主的坪腳慈鳳宮,主祀的是當地頭人潘寶[10]:83。據說潘寶曾是杜君英的左右手,事敗之後帶著兵士建立起杜君英莊。[1]:118

杜君英莊認同

雖然舊杜君英莊已消失上百年,但仍舊存在許多屏東縣民眾的心中。根據田野考察的結果,屏東平原至少有十四處村落可以採集到有杜君英莊先民移居的口碑,形成了特殊的杜君英莊認同[1]:126。在舊杜君英莊完全毀莊之前[註 3],仍有居民他遷其他村落,值得一提的有:一、其他平埔族部落如老埤餉潭等處; 二、鹽埔鄉溪埔寮聚落多數村民,其祖先都來自於杜君英[3]:341[7]:27; 三、在下淡水溪整治計畫(1927-1938)後,屏東平原許多河灘新生地被用來開闢農場,也吸引了莊民的移入,如長治鄉和尚寮、屏東市海豐高樹鄉尾寮等地[1]:126

另見

註釋

參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