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車山東機車車輛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車山東機車車輛有限公司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槐蔭區營市街街道[2],曾先後被更名為濟南機廠、濟南鐵路工廠、濟南機車車輛廠等名字[3][4],又因為附近有一棵標誌性的槐樹得到了「大槐樹機廠」的暱稱[5]。工廠是津浦鐵路北段(韓莊以北的區間)的配套設施;由於承建方為德國企業,工廠里的建築都是德國風格的,至今還大多保存完好[3]。另外,這裡也是山東省第一個企業黨支部和第一個產業工會的誕生地,因此它也被稱為「紅色大廠」[3]。
2013年,作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工廠建築群被列入第四批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6]。
Remove ads
歷史
在修建津浦鐵路北段時,為修理該段的鐵路車輛,清政府提出了修建鐵路維修廠的計劃[7]。於是,工廠於1910年開始建設,並於1913年4月1日建成投產[2]。
由於津浦鐵路北段是德國企業承建的,濟南機器廠的建築大多是德國風格的,管理權最初也由德方人員掌控[3]。建廠初期,工廠的工人大部分是從山東各地招募的破產的農民、手工業者和失業工人,少部分為濟南本地人[7]。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工廠里的德國管理人員於1914年陸續離廠;到1917年,工廠的管理權完全轉交北洋政府交通部[3]。
機器廠工人貧苦的生活條件,加上濟南市的地理位置(津浦、膠濟兩條鐵路幹線的交匯處),給勞工運動的誕生提供了土壤[3]。機器廠最早建立起了工會和企業黨組織,成為了中國勞工運動的「領頭羊」[3],工廠也一直被視為山東省左翼活動的中心地帶[8]。
濟南共產主義小組成立後,為了宣傳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的王盡美、羅章龍和津浦鐵路浦鎮機廠中華工會會長王荷波經常來到工廠的「公所」做宣傳,很快便出現了一批骨幹分子[9]。1921年6月,機器廠的工人俱樂部正式成立,這是山東省第一個具有工會性質的組織[9]。
1922年6月18日,山東省第一個產業工會——津浦鐵路濟南大槐樹機廠工會在此建立,這也是全國建立最早的工會之一[9]。當時有「北有北京長辛店、南有上海小沙渡(滬寧鐵路工會)、中有濟南大槐樹」之說[3][9]。工會成立不久,就領導工人前往天津進行了7天的請願,並要求津浦鐵路管理局改善待遇,最後其中的8條得到了滿足[9]。1923年,為聲援遭到吳佩孚鎮壓的京漢鐵路大罷工,機器廠也進行了為期3天的罷工[9]。由於工會過於活躍,北洋政府當局強制解散了工會[9]。
1924年10月,劉子久和李春榮開始在機器廠中活動,試圖恢復工會建制[9]。1925年春,經中共山東地方執行委員會批准,中共津浦鐵路濟南大槐樹機廠黨支部正式成立,劉子久任臨時支部書記,後由李廣義接任,共有16名黨員;這是山東成立的第一個企業黨支部[3]。
1932年,以濟南機器廠為中心,津浦鐵路的工人們發起了大罷工。中共山東省委在寫給中央的《對於目前津浦路工作的布置》中說:「津浦鐵路工人把平素所受到的壓迫、剝削、欺騙等等怨恨的情緒火花一般爆發出來,這是有全國政治意義的。」[10]
1937年,在日軍占領工廠前夕,工廠的設備悉數遷移至衡陽市[7];12月28日,日軍占領工廠[10]。隨後,陸續從日本本土和中國東北運來機器設備[7],並採用高壓政策控制工人[10]。1938年下半年,一些青年工人偷偷離開了工廠,參加附近的抗日武裝[10]。1945年3月23日,盟軍空軍炸毀了工廠里大部分廠房和三分之一的設備,並炸死600餘名工人,使工廠陷入癱瘓[7]。
1948年9月14日夜,濟南戰役打響;15日凌晨,工廠被解放軍控制[8]。
進入50年代,工廠成為了重要的蒸汽機車維護企業,在全國是修理機車型號最多的工廠[7]。1949年後,濟南機器廠新造了躍進型蒸汽機車,搶修了多種型號的蒸汽機車,成為蒸汽機車修理的骨幹企業[8]。濟南大廠曾5次獲得鐵道部競賽「優勝紅旗」和中國共產黨山東省委授予的「大慶式企業」等榮譽。期間,工廠修理的蒸汽機車車型多達10餘個,客戶遍布全國各鐵路局和地方20多個省區的工礦企業,創造了年修機車545台、累計修車14402台的全路最高紀錄[8]。同時,機器廠還負責修理軌道吊車、製造氣扳機以及進行路用設備大修[7]。
1958年,工廠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建和擴建[7]。
經營方式上,從1988年起,濟南廠由部分經濟承包轉為實行全面經濟承包[11]。1994年,濟南廠實行以勞動用工、分配和養老保險為主要內容的勞動工資綜合配套改革[11]。1996年,中車公司對濟南廠實行資產經營責任制,同時將生產任務由指令性計劃轉為全部實行招標採購;1998年,機車廠開始對各生產單位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經營機制[11]。2002年起,濟南車輛廠開始分離鍛造、鑄造、內燃、三機分廠及生活服務公司、醫院、中學等輔助後勤單位[11]。
經營業務方面,機器廠從1993年起轉而製造鐵路貨車。截止到1993年年底,工廠超額完成200輛的貨車生產計劃,創造了轉產不停產的奇蹟[8]。2007年起,工廠在研發製造鐵路貨車系列產品的基礎上,開拓形成了風電裝備、大型鋼結構、環保智能機械和機電裝備等產業[8]。
2012年,中車山東公司向法國出口了40輛罐車;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鐵路車輛首次進入西歐國家[12]。
2017年3月22日,中車山東公司與倫敦地鐵公司正式簽署了66輛敞車、5輛平車的供貨和技術支持合同。該項目是中國鐵路貨車出口歐洲發達國家地鐵市場的首個訂單[12]。
2015年,加蓬向中車山東公司購買了94輛貨車車廂,又在3年後將350輛貨車及444輛貨車在10年間的維保任務交給了此公司[13]。
Remove ads
舊建築
現存的舊有建築主要有四維亭、道格米里(1911年的首任德籍廠長)辦公樓、道格米里寓所、高級職員公寓、日式廠房和水塔共6幢建築,均為較典型的日耳曼風格建築[2]。
- 四維亭在工廠東門外球場、東側法桐樹林中,建於1917年,是工廠建廠初期的建築遺存。「四維」之名來源於孫中山先生的「四維八德」道德標準[3]。
- 德國高級管理人員公寓樓在四維亭的東側,至今仍在使用。公寓樓呈不對稱式,比較小巧精緻,山牆牆體骨架外露,是典型的德國建築風格[3]。
- 道格米里辦公樓靠近工廠的東門,坐北向南,為一座三層德式建築,占地面積638平方米[2]。大樓始建於1910年,設計者是濟南老站的德國設計師赫爾曼·菲舍爾[3]。這座樓在細部裝飾上非常講究,整體對稱式的設計又具有中國建築元素,這種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在二十世紀初德國在華建設的工廠辦公建築中比較罕見[3]。整幢樓是磚石結構,屋頂為半木構架。底層外牆用的蘑菇石飾面,一層二層之間有一條腰線,一屋四坡頂,有閣樓[3]。目前辦公大樓是作為濟南機器廠的廠史館開放[3]。
- 道格米里寓所為二層木結構樓房,四坡大瓦頂,坐北面南,有半地下室,窗台以上為磚混水牆,占地面積390平方米[2]。
- 日式廠房在道格米里寓所西北方向,磚石鋼結構,有南北兩排結構相連、內部相通的單體建築組成,屋頂為鋸齒形,直面為採光窗,建築面積1584平方米[2]。
- 水塔在日式廠房東側,容量為50立方米,今已廢棄。水塔外表為磚砌,內為木樓梯、木地板,內部結構有內凹的曲線形坡屋頂,以及拉長的拱形牆龕等[2]。
1938年,日本侵略者占領濟南後,一位日本人在濟南市經三路緯四路設立了濟南瓦斯場,後又在1944年將工廠賣給了濟南機車廠,使其成為工廠下屬氧氣場[7]。當時工廠占地面積500平方米,建築面積180平方米[7]。解放軍進駐濟南後,氧氣場遷入廠內並劃為工廠的一個車間,廠房建築面積增至1637平方米[7]。
工廠數據
Remove ads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