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丹尼·赫爾曼·納塔維賈雅

研究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丹尼·赫爾曼·納塔維賈雅
Remove ads

丹尼·赫爾曼·納塔維賈雅印尼語Danny Hilman Natawidjaja,1961年12月11日)是一名印尼地質學家。他是印度尼西亞科學院英語Indonesian Institute of Sciences(LIPI)地質技術研究中心的地震地質學[1]大地構造學專家。

事实速览 丹尼·赫爾曼·納塔維賈雅Danny Hilman Natawidjaja, 出生 ...

納塔維賈雅與他在加州理工學院的博士生導師克里·西赫(Kerry Sieh)一起,以其論文《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斷層的新構造》(2000年)和《蘇門答臘俯衝帶的古大地測量學》(2004年)而知名。在印尼,納塔維賈雅為當地板塊構造研究做出貢獻。自2000年起,他對蘇門答臘島西海岸的地震進行了預測[3][4]

Remove ads

教育

納塔維賈雅於1984年畢業於萬隆理工學院,獲得地質學理學士學位。隨後,他前往紐西蘭奧克蘭大學學習,並於1992年獲得地質學碩士學位。最後,他前往加州理工學院深造,並於1998年獲得地質學博士學位[5][6][7],論文的重點是新構造和地震研究[8]

職業生涯

納塔維賈雅於2002年成為LIPI地震研究的發起人和協調人。自2002年起,他利用獲得的資助,與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和新加坡地球觀測站合作,率先建立並發展了一個連續的SuGAr GPS觀測站網路,以監測蘇門答臘島的構造運動。

2008年至2009年,他擔任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印度尼西亞國家災害管理局的《自然災害風險分析準則》編寫工作國家小組組長。

他發起並成為第九小組的核心成員,負責修訂《印度尼西亞國家地震危害地圖》,該地圖後來於2010年由PUPR部出版,並作為《印度尼西亞國家標準1726-2012》的主要參考資料,用於實施抗震建築規範。

他在ITB發起並開發地震研究研究生項目,即地震與活動構造研究生項目(GREAT),該項目得到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地震減災基金(AIFDR)2010-2017年雙邊項目的資助。

2011年,他作為政府資助的綜合獨立研究小組(TTRM)的首席地質學家,參與了對巴東山考古遺址進行的有爭議的地質調查[9]

自2016年起,他擔任國家地震研究中心(PuSGeN)地質工作組主席,負責修訂印尼地震災害圖,該圖隨後於2017年由印尼國家地震研究中心部發布,並被SNI 1726-2019所提及,以取代之前的SNI[10]

2018年,關於2018年7月龍目島地震和餘震的多篇媒體文章都引用了納塔維賈雅的資料[11][12][13][14]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