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主喜馬拉雅逆衝斷層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主喜馬拉雅逆衝斷層
Remove ads

主喜馬拉雅逆衝斷層(Main Himalayan Thrust,簡稱MHT)是位於喜馬拉雅山脈之下的一個拆離面(décollement)。這條逆衝斷層呈西北-東南走向,類似弧形,並以約10度的角度平緩地向北傾斜,隱伏於該區域之下。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活動大陸型巨型逆衝斷層(megathrust)[1]斷層。[2]

事实速览 主喜馬拉雅逆衝斷層, 地點 ...
Thumb
喜馬拉雅地區地質圖。主喜馬拉雅逆衝斷層位於圖中岩層單位之下。
Thumb
顯示一個拆離面(décollement)的示意圖

概述

MHT調節著印度板塊歐亞板塊持續碰撞所導致的印度與歐亞大陸的地殼縮短(crustal shortening)。[3] MHT每年吸收約20毫米的滑移量,幾乎佔總聚合速率的一半。這種滑移可以通過小規模地震和一些塑性變形來釋放,但MHT仍然每年積累著6.6×1019 牛頓·米地震矩虧損。MHT從其地表表露處到高喜馬拉雅前緣近100公里的範圍內,仍與上覆的歐亞板塊鎖定。這種鎖定機制結合地震矩的快速積累令人擔憂,因為一些專家估計,在尼泊爾西部等地區可能發生規模高達8.9(黎克特制)的地震。據估計,這種規模的地震在該地區的重複週期超過1000年。[4] 地殼的變形也通過分支斷層(Splay fault)結構來調節,這些結構包括主前緣逆衝斷層(Main Frontal Thrust, MFT)、主邊界逆衝斷層(Main Boundary Thrust, MBT)、主中央逆衝斷層(Main Central Thrust, MCT),以及可能的藏南拆離系(South Tibetan Detachment)。MHT是這些分支斷層的根部拆離面(detachment)。目前,MFT和MHT幾乎承擔了全部的聚合速率(15–21 毫米/年)。[5][6] 這條斷層定義了印度次大陸在喜馬拉雅造山楔之下俯衝的位置。

Remove ads

地震危險性

MHT是一個已知的危險源,也是可能發生規模8.0或更大地震的潛在源頭。MHT也與其他20世紀的大型地震有關,例如1934年尼泊爾-印度地震1950年阿薩姆-西藏地震。在過去的一千年中,根據古地震學推斷,已發生多次規模至少為MW8.0的地震。Michel等人(2021年)提出,MHT上可能發生的最大地震規模為MW8.7,重複間隔為200年。[7]

2015年4月尼泊爾地震中,MHT的一段產生了盲斷層地震,導致近9,000人喪生。[8][9] 在《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雜誌上發表其研究結果的研究人員透露,這次MW7.8的地震未能破裂到地表,因此仍然存在未來發生大型地震的可能性。由於破裂在加德滿都地區下方11公里[convert: 不明單位]處停止,該地區以南一段淺部的MHT仍未破裂,可能產生規模相當的地震。該研究領導人J. R. Elliott表示,這樣的地震可能因為其淺源性而更具破壞性。[10]

Remove ads

參見

  • 喜馬拉雅山脈地質(Geology of the Himalaya)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