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主機大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主機大戰(日語:ゲーム機戦争,英語:Console war,又稱為「遊戲機戰爭」)是指兩個或多個電子遊戲機製造商之間的競爭,他們試圖通過更先進的遊戲機技術、更好的電子遊戲來搶佔市場。[1]
背景和詞源
電子遊戲機市場始於1972年,當時第一台家用遊戲機米羅華奧德賽發布。隨着越來越多的製造商進入電子遊戲機市場,[2]這一市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3]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隨著世嘉和任天堂之間的遊戲機鬥爭的白熱化,主機大戰一詞開始流行。[4]
雅達利與美泰兒
繼雅達利於1977年推出雅達利2600之後,美泰兒開始進軍遊戲機市場,並於1979年推出了Intellivision。與雅達利2600相比,該遊戲機的遊戲畫面更好。此外還有許多體育遊戲登陸Intellivision。[5]雅達利2600的銷量估計為3000萬台,而Intellivision的銷量約為500萬台。[6]
雅達利於1982年發布了雅達利5200,美泰兒於1983年發布了Intellivision II [7]。受到1983年美國遊戲業大蕭條影響,雅達利和美泰兒都遭受重大損失。雅達利在隨後的幾年裡縮減了其電子遊戲業務,而美泰兒則在1984年將Intellivision遊戲機業務出售給其他公司。[8][5]
任天堂與世嘉
1983年美國遊戲業大蕭條後,電子遊戲機市場開始陷入任天堂和世嘉兩強對峙局面。[9]


任天堂於1983年在日本發布了紅白機。[10]紅白機的熱銷讓任天堂擊敗雅達利,確立了其在當時電子遊戲機領域的主導地位。[11]紅白機在全球共售出近6200萬台,其中北美的Nintendo Entertainment System(簡稱「NES」)售出3400萬台 [12]

與此同時,世嘉也進入電子遊戲機市場。[13]1983年,就在紅白機發售的同一天,世嘉發布了SG-1000遊戲機,但第一年僅售出16萬台[14],不敵紅白機第一年已售出近300萬台。
1986年,世嘉發佈了SG-1000的後繼產品世嘉Master System。[15]不過當時世嘉的遊戲機在美國的銷量總共只有200萬台[16],仍不敵任天堂的NES。
1988年10月,世嘉在日本發售了Mega Drive。[17]不過發行的第一年銷量僅售出約40萬台,而且被一周前任天堂發布的《超級瑪利歐兄弟3》的風頭所遮蓋。

1989年8月,Mega Drive的美國版遊戲機Genesis在北美發售後仍然難以與任天堂的遊戲機抗衡,即使世嘉美國公司發起了一場反任天堂的運動,其口號是「Genesis does what Nintendon't.」,到1990年中期Genesis在美國僅售出約50萬台。任天堂於1990年2月在北美發布了《超級瑪利歐兄弟3》,這進一步帶火了紅白機並壓低了世嘉遊戲機的銷量。任天堂本身似乎並沒有受到世嘉進入遊戲機市場的影響。[18]世嘉總裁中山隼雄為了挑戰任天堂的馬力歐,他希望公司開發一個知名的吉祥物角色,並製作一款主角是該吉祥物的遊戲。 [19]世嘉的設計師大島直人設計出了刺蝟索尼克。世嘉的程式師中裕司協助開發同名遊戲《刺蝟索尼克》。 [20]該遊戲於1991年6月在北美推出,在商業上大獲成功,也被認為是世嘉對任天堂的馬力歐作出反擊。
1990年11月,任天堂在日本發售了超級任天堂,繼續確立自己作為日本遊戲機市場的領導者地位,不過當1991年8月在北美發售了Super Nintendo Entertainment System(簡稱「SNES」)的同時,世嘉將北美Genesis降價至149美元,這比剛發售SNES的199美元價格更便宜,再加上《刺蝟索尼克》作為購買Genesis遊戲機附送的遊戲,這促使許多用戶轉而購買Genesis。Genesis的遊戲數量很多,而SNES的遊戲較少,基本上每年就推出一款瑪利歐系列遊戲和唯一一款薩爾達傳說系列遊戲《塞爾達傳說 眾神的三角力量》(不包括其外設Satellaview推出的兩款作品,因為未在日本以外發行),這使世嘉首次在美國市場上超越任天堂。[21]
到1991年底,SNES的總銷量達到340萬台,但Genesis的銷量仍比SNES強勁。[21]
在此期間,任天堂和世嘉遊戲機的熱銷帶動了電子遊戲雜誌的發展。任天堂在1988年創立任天堂力量。[22]
1992年,任天堂公開承認自己在遊戲機市場上不再占據主導地位。[23] SNES發行一年後,其價格降至149美元,這與Genesis保持一致,而世嘉不久後又將Genesis的價格降至129美元。1992年6月,卡普空決定將其格鬥街機遊戲《街頭霸王II -世界勇士-》移植到SNES上,這又推動SNES的銷量[23][24][25]。1992年,SNES在美國的銷量終於超過Genesis。但此時Genesis的總用戶仍然更多。 [23][24]
隨着索尼電腦娛樂(現今索尼互動娛樂)的成立以及1994年12月索尼推出PlayStation,世嘉和任天堂兩強對峙的局面開始被打破。PlayStation不使用卡帶,而是利用了CD-ROM技術,這樣用戶可以將光盤插入PlayStation。[26][27]
1995年9月,PlayStation在美國上市,上市兩天的銷量就超過了世嘉土星在此前五個月的銷量。[28]
1996年6月,任天堂發布任天堂64,[29]但它仍然是一個基於卡帶的遊戲機,而卡帶相較光盤開發商存儲的信息量更少。這導致長期作為任天堂合作夥伴的史克威爾被迫讓新款的最終幻想系列遊戲獨自登陸PlayStation並加盟索尼,因為光盤存儲的信息更多。[29]首款獨家登陸PlayStation的最終幻想系列遊戲《最終幻想VII》推動了PlayStation的銷量,這削弱了任天堂的地位,並讓世嘉的市場份額劇烈下降。 [30][31]
至此,任天堂和世嘉之間的主機大戰基本已經結束,因為索尼開始強勢崛起。雖然如此,世嘉還依然推出遊戲機Dreamcast,但受到索尼推出的有史以來銷量最高的家用遊戲機的PlayStation 2影響,Dreamcast的銷量很一般。[32]世嘉最終於2001年退出家用遊戲機硬件領域,轉而專注於開發遊戲。[31]任天堂仍然未捨棄家用遊戲機硬件業務,但推出的Wii、任天堂DS和任天堂Switch等遊戲機與索尼的遊戲機進行錯位競爭,任天堂這些遊戲機的特點是小型化以及便捷性,體積比PlayStation系列遊戲機小不少,而且小遊戲也較多,遊戲機價格也更便宜,因而任天堂和索尼之間的錯位競爭並不被視為主機大戰。[33]
Remove ads
索尼與微軟
微軟於2001年通過Xbox遊戲機進入遊戲機市場。初代Xbox遊戲機在與PlayStation 2的競爭中表現不佳,全球銷量僅為2400萬台,而PlayStation 2的銷量則達到了1.55億台,微軟未能從這款遊戲機硬件上獲利。儘管如此,微軟內部依然對Xbox的整體表現感到滿意,並於2005年發布Xbox 360。[34]
索尼則在2006年發布了PlayStation 3。[35]PlayStation 3在推出時獨占遊戲較少,而且定價較高,這使得Xbox 360在發佈初期具有優勢。 [36]不過Xbox 360故障問題不少,微軟為此花費了不少維修成本。[37]
索尼和微軟都在2013年發布了各自的下一代遊戲機PlayStation 4和Xbox One。兩款遊戲機的價格都較高,[40]許多用戶覺得遊戲機似乎越來越昂貴。 [41]微軟一度希望讓用戶不止用Xbox One來打遊戲,而且還可以用Xbox One來看電視,即讓Xbox One還能發揮機頂盒的功能。此外Xbox One還配備了Kinect。[37][42] PlayStation 4上市後,索尼還推出了許多獨占遊戲,最終PlayStation 4的銷量為1.17億台[43],而Xbox One銷量為5200萬台。[44][45]
兩家公司均於2020年發布了下一代遊戲機:PlayStation 5以及Xbox Series X/S。[46]微軟又推出Xbox Game Pass和Xbox Cloud Gaming。 [47]
微軟於2021年收購Zenimax Media,並於2023年收購動視暴雪,索尼擔心微軟可能會阻止貝塞斯達軟件和動視暴雪的遊戲登陸PlayStation 4以及PlayStation 5。 [48]不過微軟向索尼承諾在未來幾年內決勝時刻系列遊戲依然會登陸PlayStation系列遊戲機。[49]
從2024年開始,微軟開始讓其第一方遊戲登陸PlayStation 5和任天堂Switch,即放棄了獨佔遊戲策略。[50][51]這一變化表明微軟開始向索尼做出讓步,不再考慮硬件優先,而是注重遊戲軟件本身。 [52][53][54] 不過索尼自己也開始放棄獨佔遊戲策略,索尼的第一方遊戲陸續登陸Steam。此時任天堂仍然堅持獨佔遊戲策略。[55]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