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麗蛉科

脉翅目的一科昆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丽蛉科
Remove ads

麗蛉科學名Kalligrammatidae,英語常用名kalligrammatidskalligrammatid lacewings)是一類已滅絕的脈翅目昆蟲,包含20個屬和許多物種,其生存於中侏羅世至晚白堊世早期。麗蛉科的物種在歐洲、亞洲和南美洲均有分布。麗蛉科有時會被稱為「侏羅紀蝴蝶」,因為它們的形態和生態位都與現生蝴蝶相似。

Thumb
不同視角下的琥珀中的劉氏緬麗蛉(Burmogramma liui

事实速览 科學分類, 種 ...
Remove ads

分布範圍

麗蛉科的分布範圍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很廣泛,西歐、不列顛群島、中亞和中國的沉積物中均發現了麗蛉科化石。大多數已描述的麗蛉科物種(31種)來自於中國的侏羅紀和白堊紀化石;哈薩克斯坦已知有八種物種,是麗蛉科已描述物種發現第二多的國家,而俄羅斯發現的化石僅包含兩個物種,但由於其中一件標本並不完整,因此僅描述了一個物種;發現於蒙古的化石描述了一個物種。生存於歐洲的麗蛉科物種要少得多,其中四種來自德國,一種來自英國。[1]只有一個屬發現於西半球,其中有兩個種發現於巴西。[2] 麗蛉科中有六個屬在兩個或更多地點發現,小麗蛉屬麗蛉屬是其中分布最廣的屬。[3]

侏羅紀時期的麗蛉科物種在亞洲和歐洲都有分布,其中已被描述的最古老的物種發現於德國托阿爾期早期的波西多尼亞頁岩英語Posidonia Shale地層,[4]最年輕的物種發現於中國海房溝組英語Haifanggou Formation髫髻山組卡洛夫期地層。[3][5]白堊紀物種不太常見,但在歐亞大陸仍有發現,其中最年輕的物種發現於中國和英國,該科一直延續到阿普第期(巴西的克拉圖組英語Crato Formation)。[2]2018年,科學家們意識到發現於緬甸琥珀英語Burmese amber中的白堊櫛角蛉亞科(原屬櫛角蛉科)屬於麗蛉科,該科的生存年代範圍隨之擴寬至晚白堊世早期。[6]

Remove ads

形態學

Thumb
具有混隱色(disruptive coloration)的李氏聰蛉(Sophogramma lii

大多數麗蛉科物種是根據保存在軟沉積岩層中的壓縮化石英語Compression fossil描述的。許多物種只發現了孤立的前翅或後翅,但有些物種發現了完整的全身化石。物種的典型特徵是已知的身體長度超過11—25 mm(0.43—0.98英寸),[3][7]並覆蓋着濃密的剛毛層;觸角的長度通常短於前翅,並具有簡單的絲狀結構。不同的麗蛉科昆蟲間口器存在差異,通常為11—25 mm(0.43—0.98英寸)長的虹吸式吻管,但一些基幹物種有更明顯的大顎英語Mandible (insect mouthpart)[8]形成吻管的口器由與蛺蝶科蝴蝶相同,用於探測和吮吸。至少有一個屬的物種(如山麗蛉屬)有細長的矛狀產卵管。麗蛉科的翅膀很大,長度可超過50毫米(2.0英寸),通常有中央的眼斑,呈卵形或三角形的翅膀上有許多間隔很窄的支脈。[1]大多數麗蛉科昆蟲有發達的翅鱗,這是鱗翅目昆蟲的特徵之一。麗蛉科昆蟲的翅膀上有兩種類型的鱗片:一種是較短的鱗片,基部較寬,從基部到頂部逐漸變尖,另一種是長而窄的鱗片,呈鏟形。[8]在所有的脈翅目昆蟲中,馬卡爾金麗蛉屬的亞當斯馬卡爾金麗蛉(Makarkinia adamsi)的前翅最長,估計為160 mm(6.3英寸)。[2]

Remove ads

古生物學

Thumb
白斑麗蛉Kalligramma albifasciatum
Thumb
弧形麗蛉Kalligramma circularia

一般認為麗蛉科龐大的體型和巨大的翅膀使其飛行能力較弱。[1]許多麗蛉科物種的翅膀顏色圖案和覆蓋在馬卡爾金麗蛉屬體表上的剛毛表明,麗蛉類是類似於蝴蝶的晝行性飛行昆蟲。許多麗蛉科物種翅膀上的眼斑以及聰蛉屬翅膀邊緣的反光條紋的存在都是為了應對翼龍和早期鳥類的捕食而演化出的反捕食者適應[1]考慮到口器結構,它們很可能是傳粉者,其食用的花粉和植物汁液可能來自於本內蘇鐵目掌鱗杉科英語Cheirolepidiaceae[1][2][7][3]傳粉行為在脈翅目昆蟲中幾乎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大多數脈翅目昆蟲是掠食者。鱗翅目和麗蛉科在特徵和生態上的相似性使得後者偶爾被稱為「侏羅紀蝴蝶」。現代唯一一類以花粉為食的脈翅目昆蟲是燕蛉科,但麗蛉科是唯一一類演化出吻管(proboscises)的脈翅目昆蟲。[7]隨着開花植物的出現和多樣化,為麗蛉科提供食物的裸子植物逐漸減少,這可能導致了它們的滅絕。[7]

下級分類

本科包括以下屬:[1]

地位未定 incertae sedis

  • 馬卡爾金麗蛉屬 Makarkinia
  • 長鬚麗蛉屬 Palparites

麗蛉亞科 Kalligrammatinae

  • 傷蛉屬 Angarogramma
  • 麗蛉屬 Kalligramma Walther, 1904
  • 擬麗蛉屬 Kalligrammina
  • Liassopsychops
  • 沼澤麗蛉屬 Limnogramma
  • 中華麗蛉屬 Sinokalligramma

麗褐蛉亞科 Kallihemerobiinae

  • 艾芬麗蛉屬 Affinigramma
  • 網麗蛉屬 Apochrysogramma
  • 惠英蛉屬 Huiyingogramma
  • 小麗蛉屬 Kalligrammula
  • 麗褐蛉屬 Kallihemerobius
  • 石板麗蛉屬 Lithogramma
  • 眼麗蛉屬 Ophtalmogramma
  • 斯氏麗蛉屬 Stelligramma

†亞科 Meioneurinae

  • Meioneurites

山麗蛉亞科 Oregrammatinae

  • 覆麗蛉屬 Abrigramma Yang, Wang, Labandeira, Shih & Ren, 2014
    • Abrigramma calophlebum Q.Yang et al., 2014
  • 直麗蛉屬 Ithigramma Yang, Wang, Labandeira, Shih & Ren, 2014
    • Ithigramma multinervium Q.Yang et al., 2014
  • 山麗蛉屬 Oregramma Ren, 2003
    • Oregramma aureolusum Q.Yang et al., 2014
    • †美形山麗蛉 Oregramma gloriosum Ren, 2003
    • †迷人山麗蛉 Oregramma illecebrosum Q.Yang et al., 2014

聰蛉亞科 Sophogrammatinae

  • 原麗蛉屬 Protokalligramma
  • 聰蛉屬 Sophogramma

白堊櫛角蛉亞科 Cretanallachiinae

  • 白堊櫛角蛉屬 Cretanallachius
  • 緬麗蛉屬 Burmogramma
  • Burmopsychops
  • 白堊麗蛉屬 Cretogramma
  • Oligopsychopsis

系統發生學

Thumb
Abrigramma calophleba
Thumb
緬甸琥珀中的麗蛉科未定種

一組研究人員於2014年對麗蛉科進行的系統發生學分析表明該科有5個不同的亞科。由於唯一已知的化石標本並不完整,長鬚麗蛉屬的演化地位沒有進行分析;馬卡爾金麗蛉屬沒有出現在相關論文中,因為化石更完整的第二個物種直到2016年才被描述。[1]

麗蛉科
聰蛉亞科

聰蛉屬 Sophogramma

原麗蛉屬 Protokalligramma

Sophogrammatinae
Meioneurinae亞科

Meioneurites

山麗蛉亞科

覆麗蛉屬 Abrigramma

山麗蛉屬 Oregramma

直麗蛉屬 Ithigramma

Oregrammatinae
麗蛉亞科

麗蛉屬 Kalligramma

沼澤麗蛉屬 Limnogramma

中華麗蛉屬 Sinokalligramma

擬麗蛉屬 Kalligrammina

傷蛉屬 Angarogramma

Kalligramminae
麗褐蛉亞科

斯氏麗蛉屬 Stelligramma

小麗蛉屬 Kalligrammula

惠英蛉屬 Huiyingogramma

石板麗蛉屬 Lithogramma

艾芬麗蛉屬 Affinigramma

網麗蛉屬 Apochrysogramma

麗褐蛉屬 Kallihemerobius

Kallihemerobiinae
Kalligrammatidae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