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瓦迪斯瓦夫三世·雅蓋隆契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瓦迪斯瓦夫三世·雅盖隆契克
Remove ads

瓦迪斯瓦夫三世波蘭語Władysław III Warneńczyk,1424年10月31日—1444年11月10日),也被稱作「瓦爾納的拉斯洛」(英語:Ladislaus of Varna),雅蓋隆王朝時期的波蘭王國國王(1434年-1444年在位)和匈牙利國王(稱烏拉斯洛一世匈牙利語:I. Ulászló;1440年-1444年)。

事实速览 瓦迪斯瓦夫三世·雅蓋隆契克Władysław III Warneńczyk, 波蘭國王 ...

瓦迪斯瓦夫三世是雅蓋隆王朝時期的波蘭的統治者亞蓋洛的長子,繼承了其父的波蘭王位。他在教皇尤金四世的支持下,與德意志兼匈牙利國王阿爾布雷希特二世的遺孀伊麗莎白為爭奪匈牙利王位進行內戰,最終從阿爾布雷希特年幼的兒子拉迪斯勞斯手中奪取了匈牙利的王冠。

瓦迪斯瓦夫三世在匈牙利建立的統治帶來了與奧斯曼帝國發生衝突的危險。鄂圖曼的蘇丹們覬覦匈牙利已久,而瓦迪斯瓦夫三世也已向教皇許諾組織反對土耳其人的十字軍。1444年11月10日,瓦迪斯瓦夫三世在保加利亞瓦爾納與蘇丹穆拉德二世率領的奧斯曼大軍發生激戰,結果在這場戰鬥中陣亡。他因此得到外號:「瓦爾納的」(Warneńczyk)。

Remove ads

早年

Thumb
瓦迪斯瓦夫三世

瓦迪斯瓦夫是雅蓋沃索菲婭英語Sophia of Halshany的長子。自十歲登基起,瓦迪斯瓦夫便立刻被由茲比格涅夫·奧萊希尼茨基英語Zbigniew Oleśnicki (cardinal)領導的顧問團包圍了,後者希望繼續享有他在法庭上的顯赫地位。除此之外,年輕的瓦迪斯瓦夫和他雄心勃勃的母親都意識到反對者的存在。儘管他的父親雅蓋沃和波蘭權貴間簽訂了協議,確保了瓦迪斯瓦夫的繼承權,但反對者仍然想要另一位波蘭王位的候選人——來自勃蘭登堡的腓特烈二世,瓦迪斯瓦夫的親姐姐黑德維希·亞蓋隆英語Hedwig Jagiellon (1408–1431)是他的第二任妻子。但黑德維希的死令這一陰謀煙消雲散,據傳,她是被王后索菲婭毒死的。

政治和軍事生涯

波蘭國王

Thumb
15世紀祈禱書中描繪的年幼瓦迪斯瓦夫三世形象。盾牌上可見波蘭國徽白鷹圖案

1434年7月25日,瓦迪斯瓦夫三世由高齡的沃伊切赫·亞斯琴別茨瓦維爾主教座堂加冕。[1][2][a] 有證據表明,加冕儀式受到奧列希尼茨基主教的密切監督,他在安排授權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3] 根據奧列希尼茨基所制定的《波蘭國王加冕儀式指引》(Ordo ad cornandum ad regem Poloniae),加冕儀式中的正式程序有所變動,特別是年幼的國王必須在塗油禮和接受波蘭王室標誌之前宣誓效忠。[3] 此舉意在表明國王臣服於貴族特權之下,即國王之位取決於波蘭皇家選舉中貴族階層的認可,而非世襲權利[3] 此外,王冠與權杖等王室標誌交予官員保管,而非置於祭壇上,象徵瓦迪斯瓦夫三世年幼,且官員在加冕過程中扮演積極角色。[3] 原本國王應手持寶劍向四方劃十字聖號的儀式也被取消。[3]

編年史家揚·杜戈什(拉丁語名:Johannes Longinus)記載說,身著王袍的瓦迪斯瓦夫三世,在奧列希尼茨基主教及帕夫沃維采的斯坦尼斯瓦夫——普沃茨克主教的陪同下,從瓦維爾城堡出發,前往迎接市民。[4] 然而,因主教與馬佐夫舍親王在王室加冕儀式隊列順序座位安排上的爭執,最終在克拉科夫市政廳舉行了市民效忠禮來取代傳統的封建臣服禮[4]

征戰立陶宛

Thumb
15世紀,收藏於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的祈禱書中描繪的瓦迪斯瓦夫三世

瓦迪斯瓦夫三世在即位初期面臨一些挑戰,特別是繼承自立陶宛大公國的局勢極為不穩,隨之爆發的立陶宛內戰對波蘭在當地的利益構成了威脅。衝突起因於瓦迪斯瓦夫的伯父什維特里蓋拉拒絕向其兄長喬加拉效忠,並宣稱政治獨立,危及了波蘭-立陶宛聯盟[5] 什維特里蓋拉隨後在沃里尼亞與波立聯軍作戰,並建立了反波蘭的聯盟。[6] 1431年6月,他與條頓騎士團達成協議,該騎士團隨即對波蘭發動突襲並入侵波蘭領土。[7] 在與條頓騎士團達成停戰協議後,當瓦迪斯瓦夫登基為王時,戰事又再度爆發。局勢迅速轉為一場外交戰,波蘭方面試圖離間立陶宛貴族,促使他們推翻什維特里蓋拉。[5]

一支由雅庫布·科比蘭斯基率領、約4000人的波蘭部隊支援了由齊格蒙特·凱斯圖塔伊蒂斯米哈伊爾·日吉曼塔伊蒂斯領導的立陶宛人;他們的聯軍於1435年9月1日在維爾科梅日戰役中擊敗了什維特里蓋拉及其盟友齊格蒙特·科雷布特利沃尼亞騎士團[8] 什維特里蓋拉向東方逃亡,但最終失去大公國內魯塞尼亞人的支持,於1438年流亡至摩爾達維亞,內戰由此結束。[6] 然而,隨著齊格蒙特·凱斯圖塔伊蒂斯於1440年3月20日遇刺,局勢再度動盪。瓦迪斯瓦夫的弟弟卡齊米日四世·亞捷隆於1440年6月29日被約納斯·戈什陶塔斯立陶宛領主議會推舉為大公。[9][10] 此舉引起波蘭宮廷的不滿,尤其是因為卡齊米日年幼且波蘭人原本希望由一位聽命於波蘭的總督統治立陶宛。[10] 無論結果如何,瓦迪斯瓦夫仍根據1413年霍羅德沃聯盟的條款,持續使用立陶宛至高大公的頭銜直到去世。[11][12]

這場戰役對於打擊利沃尼亞騎士團也具有重要意義,其大團長弗朗科·克爾斯科爾夫及多名指揮官(komtur)在戰役中陣亡或被俘。[5][13] 1435年12月4日的利沃尼亞聯盟協定正式終結了其十字軍性質,並於同年12月31日在布熱希奇·庫亞夫斯基簽訂了布熱希奇·庫亞夫斯基和約,條頓騎士團與利沃尼亞騎士團承諾不再干涉波蘭與立陶宛的內政。[14][15] 這也標誌著波蘭-條頓戰爭的正式結束。[15] 此外,任何騎士團與教皇神聖羅馬皇帝之間的聯繫,都將被視為違反條約。[16] 由於年幼,瓦迪斯瓦夫無法直接參與和平談判,談判主要由外交官或神職人員進行。[2]

Remove ads

匈牙利國王

Thumb
1444年在瓦爾納戰役的瓦迪斯瓦夫,19世紀波蘭畫家揚·馬泰伊科

1439年匈牙利王阿爾布雷希特二世病死,其遺孀伊麗莎白已懷孕(隔年初生下遺腹子拉斯洛五世),但匈牙利貴族們為免王權架空且急需成年、國力強大的鄰國君王來保衛匈牙利,遂在議會上選出波蘭國王瓦迪斯瓦夫三世(17歲)繼任,在匈牙利稱作「烏拉斯洛一世」。在匈牙利王國大元帥匈雅提的幫助下,瓦迪斯瓦夫擊敗「偽國王」──奧地利大公拉斯洛五世(1440年5月嬰兒拉斯洛被母親伊莉莎白直接立為匈王)的勢力,並因為許諾發起反土十字軍,獲得教宗尤金四世的支持而結束內戰(雖然伊莉莎白將兒子和匈牙利聖伊什特萬皇冠帶離匈牙利,使瓦迪斯瓦夫沒有神聖的正規王冠可戴)。

身殞瓦爾納

Thumb
1443-1444年瓦爾納十字軍的路線圖,3萬大軍由國王瓦迪斯瓦夫三世·雅蓋隆契克和匈雅提領軍

在教宗和威尼斯出錢出船的大力資助下,1443年,瓦迪斯瓦夫和匈雅提率3萬人進兵巴爾幹。一開始征戰順利,逼迫鄂圖曼帝國於1444年7月1簽訂和約,當時蘇丹穆拉德二世做出很大讓步後,在泰斯河畔簽訂了10年休戰的《塞格德和約》,土耳其答應要:退還所占領的匈牙利領土,同時賠款10萬金弗羅林;而瓦迪斯瓦夫也發誓10年內不越過多瑙河、不干涉土耳其在巴爾幹半島的征戰。但和約才剛簽訂,兩天後瓦迪斯瓦夫就在紅衣主教朱利安·塞薩里尼(教皇的親信特使)的唆使下,拋棄對上帝的誓言、撕毀和約並跨越多瑙河(紅衣主教開解國王:對異教徒發的誓言不在上帝旨意之內,上帝會原諒國王這次的違約),他的違約導致戰火再起。

Thumb
瓦迪斯瓦夫的衣冠塚,存放於瓦維爾大教堂

當1444年11月瓦爾納戰役纏鬥高峰、勝負未分之時,率領右翼奮戰的匈雅提派人請國王殿後指揮,切勿和土軍短兵相交,但年輕好勝的瓦迪斯瓦夫反而率親軍躍入前鋒,想穿越土耳其禁衛軍陣線、陣斬鄂圖曼蘇丹穆拉德二世,結果國王卻中伏墜馬、直接戰死,導致十字軍徹底崩潰(匈雅提拚死想搶回國王的遺體,但以失敗告終)。

瓦爾納戰死讓他因此得到外號:「瓦爾納的」(Warneńczyk),他的遺物被運回波蘭首都克拉科夫,做成衣冠塚安葬。因瓦迪斯瓦夫三世尚未成婚,故無子嗣,他死後使匈牙利的合法繼承人僅剩下了四歲的拉斯洛五世,匈牙利貴族議會遂讓拉斯洛即位匈王。波蘭方面則陷入了三年的空位期,之後由其弟卡齊米日四世即位。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