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樂遜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樂遜(500年—581年),字遵賢,河東郡猗氏縣(今山西省臨猗縣一帶)人,南北朝時期儒學家。

北魏正光年間,樂遜曾師從當時的大儒徐遵明學習經書。後來山東地區陷入戰亂,學者們流離失散,但樂遜始終沒有放棄求學的志向。永安年間,他首次為官,擔任安西府長流參軍。541年(西魏文帝大統七年),樂遜任子都督。543年(大統九年),應西魏太尉李弼的邀請,教授其子女學問。宇文泰想選拔賢良之人擔任地方守令,於是徵求人才推薦,相府戶曹柳敏、行台郎中盧光、河東郡丞辛粲等人都推薦了樂遜,但李弼將他挽留,不願放行。550年(大統十六年),樂遜被任命為建忠將軍、左中郎將,後轉任輔國將軍、中散大夫、都督,又在李弼麾下擔任西閣祭酒、功曹諮議參軍。553年(西魏廢帝二年),他受宇文泰召見,為其子女講授《孝經》《論語》《毛詩》以及服虔注釋的《春秋左氏傳》。555 年(西魏恭帝二年),任太學助教。

557年(周孝閔帝元年),北周建立後,樂遜擔任秋官府上士。同年,他先後擔任治太學博士、治小師氏下大夫。譙王宇文儉等皇族子弟都以樂遜為師,學習經書。衛公宇文直駐守蒲州時,樂遜在其麾下任府主簿,加授車騎將軍、左光祿大夫。559年(武成元年)六月,樂遜上奏周明帝論述時勢十四條。562年(保定二年),樂遜轉任遂伯中大夫,被任命為驃騎將軍、大都督。564年(保定四年),晉升為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565年(保定五年),為魯公宇文贇、畢公宇文賢等人講授儒學。566年(天和元年),經岐州刺史陳公宇文純推薦為賢良。569 年(天和五年),樂遜請求退休未獲周武帝批准,被任命為湖州刺史,封安邑縣子。任期結束後返回長安,任皇太子諫議,再次在露門為皇子授課。578年(宣政元年),晉升上儀同大將軍。579年(大象元年),周宣帝將其爵位升為崇業郡公,任露門博士。580年(大象二年),又晉升開府儀同大將軍,被周靜帝任命為汾陰郡太守,他以年老多病為由堅決推辭,後改任東揚州刺史。581年(隋文帝開皇元年),樂遜在家中去世,享年八十二歲。朝廷追贈他蒲陝二州刺史之職。其著作有《孝經序論》《論語序論》《毛詩序論》《左氏春秋序論》《春秋序義》等。[1][2]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