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喬丕忠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Remove ads

喬丕忠(Pizhong Qiao),美國土木工程協會會士(ASCE Fellow)[1]和工程力學院會士(EMI Fellow)[2];曾美國土木工程協會航空部執行委員和主席、美國土木工程協會高等材料和結構委員會和穩定性委員會主任等職。現任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3], Journal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4]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An International Journa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三個國際期刊副主編。

喬丕忠現為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講席教授,主要從事複合和智能材料在航空航天、土木水利等方面應用的研究工作。喬丕忠為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終身教授(2006-2021),美國阿克倫大學(The University of Akron)助理教授/副教授(1999-2006),美國西弗吉尼亞大學(West Virginia University)研究助理教授(1997-1999)。喬丕忠為教育部第八批長江學者特聘教授[5]

主要從事先進結構材料(複合智能材料和高性能混凝土材料)與力學的研究,尤其致力於複合和智能材料在航空航天、土木水利和生物醫學工程中的研究、發展和應用。其主要學術貢獻包括對材料和結構的破壞、健康檢測及加固等問題開展了國際上具有深遠影響的獨創性研究。首次提出雙層梁剪切變形[6]和雙層梁界面變形[7]理論(被波音公司命名為「喬方法」),拓展了斷裂力學的適用空間;創建了離散板理論及結構局部穩定顯式解,已被美國航空業成功用於結構分析;創新地提出了以剪切變形角為變量參數的板殼結構後屈曲大變形分析方法,為後屈曲和非線性大變形分析提供了理論基礎;研究了智能材料用於結構健康監測的關鍵性基礎問題並發展了損傷識別的新理論與方法;提出了幾種破壞模型,提升了複合材料對傳統結構加固和修復的理論研究水平;建立了超高階夾層結構受衝擊理論,提高了結構衝擊和防護分析精度;發展了新的疲勞和概率破壞模型,為結構安全及壽命預測提供了理論依據;推導了近場動力學臨界伸長準則與斷裂釋放能表達式[8],推動了損傷計算力學的發展;建立了近場動力學剪切扭轉準則[9],為近場動力學II型斷裂分析通過了理論支撐。

喬丕忠是首屆ASCE Journal of Composites for Construction「最佳研究論文獎」(Best Research Paper)的獲得者[10]。因其對土木工程和航空航天結構高性能材料研發的貢獻,2012年獲華盛頓州立大學Anjan Bose院士工程傑出研究者獎[11]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