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氯乙烯

化合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氯乙烯(亦可稱作乙烯基氯,VCM[註 1])是一種簡單的鹵代烯烴結構簡式為H2C=CHCl,在工業上主要作為生產聚氯乙烯(PVC)的單體所使用。氯乙烯室溫下為無色有毒的可燃氣體,微溶於水,有樣的、刺激性的甜氣味。

事实速览 氯乙烯, 識別 ...

氯乙烯是世界上生產量排名前20的石油化工產品之一[2],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氯乙烯生產國,中國也是氯乙烯的主要生產國之一,並且是最大的氯乙烯消費國[3]。氯乙烯是致癌物,工業排放的氯乙烯或其他含氯有機物分解所產生的氯乙烯可能會進入並污染空氣和飲用水,氯乙烯是垃圾填埋場附近的常見污染物[4]。曾經,氯乙烯被用作製冷劑 [5]

Remove ads

歷史

氯乙烯最早在1835年由李比希和他的學生勒尼奧發現,他們利用氫氧化鉀乙醇溶液處理1,2-二氯乙烷得到了氯乙烯[6]。1912年,德國Griesheim-Elektron公司的Fritz Klatte獲得了一項以氯化汞為催化劑、乙炔氯化氫為原料生產氯乙烯的專利。這一方法在20世紀30至40年代的西方被廣泛採用,隨後才被以乙烯為原料的、更經濟的工藝所取代[2]。中國的氯乙烯與聚氯乙烯生產主要是基於含劇毒汞化合物觸媒的電石[7],在關於汞的水俁公約生效後,相關低汞或非汞研究因效益提升而逐漸被採用[8]

結構

Thumb
氯乙烯的分子結構

氯乙烷相比,氯乙烯分子中的C-Cl鍵更短、極性更強,分子軌道理論中以氯孤電子對和雙鍵的p-π共軛來解釋這一現象[9]

由於共軛效應(+M),氯原子上的電子密度被分散到雙鍵上,同時氯原子的強電負性誘導效應(-I)使電子云偏向氯一側,普遍情況下誘導效應更強(-I > +M),因此氯原子上帶部分負電荷[10]

製備

氯乙烯可通過以下方法製取:

  1. 乙烯與氯氣三氯化鐵催化下加成生成1,2-二氯乙烷[11]
    CH2=CH2 + Cl2ClCH2CH2Cl
  2. 精製後的1,2-二氯乙烷發生裂解,生成氯乙烯和氯化氫
    ClCH2CH2Cl → CH2=CHCl + HCl
  3. 以載於氧化鋁上的氯化銅作催化劑,副產物乙烯、空氣及氯化氫反應生成1,2-二氯乙烷和水:
    CH2=CH2 + 2 HCl + ½ O2ClCH2CH2Cl + H2O
  4. 精製後的二氯乙烷於管式爐中裂解為氯乙烯和氯化氫,副產物氯化氫繼續成為第三步中的反應物。
  5. 另一個副產物氯乙烷從蒸餾中回收,用作麻醉劑

用途

氯乙烯由於其毒性,工業上專門用作生產PVC的前體。聚氯乙烯的性質較為穩定,也可儲存,無毒性[2]。氯乙烯可以通過根岸偶聯反應,在催化劑催化下偶聯芳基或烷基[12]

注釋

參見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