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克里雅女性民族服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克里雅女性民族服饰
Remove ads

克里雅女性民族服飾[刊 1],或稱于田維吾爾族婦女服飾[網 1]「外七里九」服飾[書 1]于田女箭式袷袢[書 2],也會以其外衣「箭服」或「箭袍」代指整套服飾,[刊 2]是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于田縣策勒縣等地,以克里雅人為主的女性民族服飾哈密市也有身穿類似服飾的維吾爾族

事实速览 維吾爾族服飾, 申報地區或單位 ...

克里雅女性民族服飾由小帽坦力拜克、頭巾、外衣派裡間(箭服、箭袍)、內袍居宛曲克蘭克組成。傳統中,有資格穿着克里雅女性民族服飾的女性須要已經結婚並生於有一胎,並經歷居宛托依儀式。克里雅女性民族服飾以「于田維吾爾族婦女服飾」之名收錄入第一批《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在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作為「維吾爾族服飾」被收錄。

Remove ads

穿戴與樣式

概說

克里雅女性民族服飾由四部分組成,分別是小帽坦力拜克、頭巾、外衣派裡間、內袍居宛曲克蘭克。穿戴時,婦女會將頭髮分為兩條辮子,在頭上披上白色頭巾,再將小帽坦力拜克用別針綴在頭巾或頭髮之上,一般綴在頭部右前側。內穿純色內袍居宛曲克蘭克,外套深色外衣派裡間。[書 3][刊 1]

小帽「坦力拜克」及頭巾

坦力拜克(維吾爾文:tälpäk)或克里雅坦力拜克[書 4],漢語稱其于田小帽[刊 1]、于田小皮帽[刊 3]。坦力拜克已經脫離傳統帽子的禦寒功能,僅留有裝飾作用。其主要面料為羔皮或毛線製作的仿羔皮,以黑色最為常見。其外徑不過20厘米,內徑不過8厘米,高約5厘米,口大頂小,外形如鍾或倒置小杯。帽頂以藍色為主的綢緞或金絲絨,下沿羔皮或仿羔皮,帽邊緣有約1厘米的黑毛線短穗。[刊 4][刊 3]

場合的不同佩戴小帽坦力拜克的樣式不同,婦女在喪事時會佩戴白色外層的或者銀色外層的坦力拜克;在婚禮、節慶時,則會佩戴棕色或海藍色的。[刊 4]頭巾(維吾爾文:yāghliq)以白色為主,分為有花紋頭巾和無花紋頭巾。年紀較大的女性在婚禮、節日時佩戴有花紋頭巾,在喪事時佩戴無花紋頭巾。如今鮮有佩戴白色頭巾的婦女。[刊 4]

外衣「派裡間」

派裡間[刊 1]或皮日夾[書 4](維吾爾文:pirijä)是維吾爾語的漢語音譯,常被稱作「箭服」或「箭袍」[刊 2]。新疆和田地區文物局的李吟屏稱其為弧形布帶胸飾女袍,但未被廣泛認可。[刊 2][刊 5]派裡間以黑色或湖藍色等深色的絲綢或棉布為主要面料,是交領、對襟、長袖的長外衣,是一種擁有寬大的衣身、平直的衣袖袷袢。派裡間主要裝飾是位於胸前兩側,各有七條或九條對稱且依次排列的弧形尖頭裝飾圖案,裝飾圖案多為藍色綢布條。在袖口、領口、衣襟底部會有約3厘米寬、和胸口裝飾相同的綢布。[網 2][刊 4][刊 1][書 1]一些派裡間會有梅花竹葉團花紋做裝飾。[書 3]

內袍「居宛曲克蘭克」

居宛曲克蘭克[刊 1](維吾爾文:yaqilighan köngläk),或稱居宛裙[刊 4]、箭服配套內衣[書 3]。由除紅或綠外的純色絲綢或棉面料製成,是直筒、合領半開樣式的套頭內袍。居宛曲克蘭克衣領右側有九條深色扇形圖案,由布料或絲線製成。加之派裡間胸前的七條裝飾圖案,所以整套服飾有「外七里九」服飾之稱。居宛曲克蘭克領口有約2厘米寬的邊,底口繡有羊角紋和碎花紋。領中有兩條同色繩帶。[刊 1][刊 4][書 3][書 5][書 1]

記載與分布

已知外界最早關於類似克里雅女性民族服飾的記載由俄國探險家尼古拉·普爾熱瓦爾斯基記錄,他在1884年進入于田地區,並在普魯村停留5日。在此期間,普爾熱瓦爾斯基記錄了對當地婦女服飾的描述,並留下照片。在當時,當地女子袷袢的雙襟領邊上裝飾有綠色綢緞或呢絨布條。此後,芬蘭探險家馬達漢、日本軍官日野強、德國探險家勒柯克分別在1906年的葉爾羌、1907年的吐魯番、1913年的庫車都見過類似穿着。不過,這些服飾與如今的克里雅女性民族服飾無論是款式還是面料等方面或多或少有所差距。[刊 6]另外,清代詩人蕭雄曾在以《西疆雜述詩》中有「高冠似瓮覆還空,小帽如觚繡並工。應是平生嫌發短,不交露頂見王公。」的詩句,有觀點[a]認為這詩句形容的是小帽坦力拜克。[刊 7]但蕭雄在原文中的注則稱這種帽存在於哈密一帶,與小帽坦力拜克或無直接關係。[刊 2]

如今,對該女性民族服飾的描述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于田縣達里亞博依鄉居民的穿着為主。維吾爾民俗學者買塞地·買提卡司木認為克里雅女性民族服飾分布的核心區是在于田縣的15個鄉、鎮,策勒縣達瑪溝鄉民豐縣且末縣的部分鄉村也有該服飾的分布。[刊 2]南疆地區以外的地方也有類似服飾,如哈密市五堡鎮伊吾縣淖毛湖、下馬崖、葦子峽等地的老年婦女也會在節日或舉辦麥西來甫身着前襟、袖口、領口等處有三四道裝飾邊紅色或紫色長袍,這種與克里雅女性民族服飾形制類似長袍也名為箭袍。[刊 6]在和田地區民豐縣策勒縣等地維吾爾族婦女也會佩戴坦力拜克。[刊 3]

Remove ads

儀式

在于田縣、策勒縣等地,傳統意義上並非所有女性都可以穿克里雅女性民族服飾。能夠穿戴該服飾的女性須要已婚配且生育完頭胎,並且在首次穿戴該服飾時要舉辦傳統的居宛托依儀式,即少婦禮。居宛托依儀式是當地婦女成熟的標誌,也是融入社會的外在標誌。在傳統的居宛托依儀式中,婦女的父親和丈夫會向她贈送克里雅女性民族服飾、金銀首飾等,自此該婦女獲得在任何場合穿戴克里雅女性民族服飾的資格。[刊 6]

來源

關於克里雅女性民族服飾的由來有多種傳言,其一也為「箭服」或「箭袍」名稱的來源:源自於獵人穿着的獵裝,胸前兩側的多條裝飾是自箭袋演化而來。[刊 7]此種說法流傳較廣,幾成定論。[刊 2]但此種說法缺乏嚴謹的考證和分析,李吟屏更是認為「箭服」的命名想當然:用於射箭的服裝為便於射箭,必定會是是窄袖、束袖口,而非派裡間的廣袖、肥大。[刊 5][刊 2]流傳較廣的原因可能是「箭服」、「箭袍」的名稱簡潔且醒目,加上克里雅人服飾獨特」、當地人為了生計而採用此種說法等因素。[刊 2]另一種說法與宗教、崇拜相關,或源自於薩滿教;或源於維吾爾族人對鷹的崇拜,胸前裝飾源自於鷹展開的翅膀,後演變為弧形;或源於道教道袍,與老子于闐老子化胡)相關。[刊 7]這些觀點雖然廣為流傳,但鮮有可靠依據,多以「據……說」傳世。[刊 2]

如《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簡介》等來源稱無論是小帽坦力拜克,還是外衣派裡間都有兩到三千年的歷史。[書 4]但也有考察[b]稱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尚未出現如坦力拜克般的小帽。從20世紀初羔皮的銷量劇增開始,為節省材料,女式皮帽的體積漸小,逐漸成為裝飾品。1960年代初人民公社化時期畜皮缺乏,帽匠只得用毛線、綢緞先製作帽面,再在其外綴羊皮,小帽坦力拜克方才誕生。[刊 5]外衣派裡間則可能出現於清代,因中亞各地並無類似服飾的出土,也未在清以前的文獻中記載。[刊 5][刊 2]

關於克里雅女性民族服飾服飾歷史源流,其面料選擇當地至少在3世紀就出現的絲綢面料,紋樣以明清時期的纏枝花紋和伊斯蘭風格的幾何紋樣為主。色彩方面以阿拉伯文化中亞文化常見的黑白色為基礎,加上維吾爾族服飾中常見的藍色等顏色。形制上,外衣派裡間可能源自葉爾羌的一種肩領處有刺繡紋飾的女袍,而這種女袍脫胎於中原漢滿服飾。外衣派裡間則是中原服飾和維吾爾族袷袢結合、並逐漸演化的產物。[刊 5][刊 2]不過,外衣派裡間也有可能源自游牧民族的袷袢。[刊 1]內袍居宛曲克蘭克的形制則可能源自歐洲、西亞一帶的貫頭衣,並受到中亞服飾文化影響。[刊 1]紋飾方面,外衣派裡間胸前的弧形尖頭裝飾圖案可能源自於文明交流中出現的雙翼紋。內袍居宛曲克蘭克上的羊角紋是傳統民族紋樣,可能起源於生殖崇拜。內袍居宛曲克蘭克衣領處的扇形圖案則與與生育有關。[刊 1]另外,居宛曲克蘭克與派裡間胸前的七條或九條的裝飾或和維吾爾族視7和9為吉祥數有關。[刊 4][書 1]

相關傳說
坦力拜克誕生的傳說(一):于闐王征服了附近的王國,並將王國太子妻阿米娜擄回。心靈手巧的阿米娜用黑色羔皮縫製了5個精巧的小帽送給玉闐王后,往後非常喜歡這小帽,阿米娜也隨之受到寵愛。之後帽子傳入民間。[刊 6]

坦力拜克誕生的傳說(二):葉爾羌汗國舉辦大規模的盛會,要求參會的頭領們帶上當地最精美的新鮮物品。于田人選擇了小帽坦力拜克赴會,並獲得汗的喜愛,汗獎勵了于田人。此後,坦力拜克流傳至今。[刊 6]

服飾誕生的傳說:于闐公主因拒絕了鄰國國王達克雅努斯求親,而惹惱了達克雅努斯。達克雅努斯入侵了于闐國,並屠殺成年男性。于闐公主號召失去丈夫的寡婦們抵抗,並為每人定製戰服:深色的大衣為悼念亡夫,領口到衣邊的花邊寓意着「有命一條」,胸前的紋飾代表着18條肋骨。婦女們高呼「人只有一條命、十八條肋骨」奮勇殺敵,最終戰勝並趕走了達克雅努斯的軍隊。戰爭結束後,公主得到王位,將王冠改為茶碗大小戴在頭上。此後,王冠逐漸演變為坦力拜克,戰服則演變為派裡間。[刊 6]
Remove ads

保護

2007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布第一批《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于田維吾爾族婦女服飾」作為「傳統手工技藝」的項目之一收錄其中。[網 1]2008年,于田縣將于田維吾爾族婦女服飾作為「維吾爾族服飾」申報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並獲收錄。[網 3][書 4]

注釋

參考來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