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于蔭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于蔭霖(1838年—1904年),字次棠,號樾亭,清朝政治人物。先祖為文登縣人,明初徙居濰縣東鄉(今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朱里街道小東莊村),乾隆五十年(1785年)祖父于龍川攜眷前往伯都訥城(今吉林省松原市寧江區伯都訥街道)落戶。
生平
于蔭霖是咸豐九年(1859年)己未科二甲第三十二名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同治元年(1862年)散館授編修,光緒六年(1880年)任左春坊左中允,八年(1882年)任湖北荊宜施道,十一年(1885年)任廣東按察使,十二年(1886年)任雲南布政使,丁母憂未到任,十六年(1890年)服闋後起為台灣布政使,同年任安徽布政使,二十一年(1895年)任雲南布政使,二十五年(1899年)任湖北巡撫,二十六年(1900年)任河南巡撫,二十七年(1901年)任湖北巡撫,同年任廣西巡撫,未到任被罷職,寓居南陽縣,三十年(1904年)卒。
事跡
光緒四年(1878年)六月,清朝廷派遣崇厚前往沙俄交涉索還西域新疆伊犁。崇厚迫於沙俄壓力,五年(1879年)十月二日擅自與沙俄簽訂喪權辱國的《里瓦幾亞條約》,使沙俄取得政治經濟、賠款及割讓領土的權益。為保衛國土,保護民族利益,于蔭霖「不畏強御」,與黃體芳、寶廷、張之洞、張佩綸等聯名上奏,列述崇厚的賣國行徑,要求嚴處。清朝廷迫於大臣及人民的壓力,宣布不承認《里瓦幾亞條約》,將崇厚革職問罪。
光緒八年(1882年),秋雨連綿河水暴漲,荊宜施道兩岸農田大部分受淹。于蔭霖一面組織開倉放糧救濟災民,一面組織農民「疏支流,泄積潦」,築堤治河。
于蔭霖重視治學,創辦荊州書院,聘知名學者任山長(書院院長),培育出眾多英才。
于蔭霖為官清廉,鄙視貪占。一商人偷漏關稅事露,以重金賄賂他求免。他秉公拒賄,責令其補足稅款。任湖北巡撫期間,對貪官污吏深惡痛絕,查出貪吏均予嚴懲,曾「劾酷吏三十餘人」。
延伸閱讀
[編]
參考文獻
- 孫葆田,《河南巡撫吉林于公墓誌銘》,《清朝碑傳全集》,4冊,3248-3250
- 劉寧顏編,《重修臺灣省通志》,臺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