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雲南茶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雲南茶區,也稱雲南茶葉產區,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雲南省的茶葉生產地區。

雲南的所有茶區都分布於瀾滄江流域,即湄公河的上游。由於各地茶樹的品種不同,茶樹年份和生長形態也有區別,各茶山的茶菁品質也明顯不同。在整體雲南茶區岀現「北苦南澀」、「東柔西剛」的特質。當地有用收茶地區來劃分茶區:分為勐海茶區、易武茶區、臨滄茶區和思茅(現普洱市)茶區[1]。
其中勐海茶區包括勐海及周圍地區所產出的茶,也包括了「現代六大茶山」。易武茶區主要是「古六大茶山」及周圍地區所產出的茶。臨滄茶區主要是臨翔區、鳳慶縣、永德縣和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等地。思茅茶區主要包括景東彝族自治縣、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等地區[2]。
勐海茶區

2004年以前,勐海茶區是勐海茶廠的主要茶菁收購地區。清朝以前普洱茶的集地以普洱為主,清朝末年普洱茶的製作技術向南傳遞,由普洱、思茅到倚邦、易武、勐海等地區。民國初年,由於戰亂、交通、瘟疫肆虐,茶葉的貿易重心完全由勐海地區所取代。1950年初,勐海茶廠除在本縣茶區設站收購茶青外,並在景洪、勐臘等地設站收購毛茶。1952年後,勐海茶廠及所屬南糯山分廠開始收購部分鮮葉直接在場內加工。因此,廣義「勐海茶區」涵蓋至勐海茶廠收購毛料茶區,包括景洪、巴達、布朗山布朗族鄉、班章、南糯山、勐龍鎮、勐宋鄉、勐遮鎮等地。該茶區緯度海拔較低、氣溫稍高、雨量較多,其茶葉茶性強、香氣揚、澀度較髙[3]。
易武茶區
狹義的「易武茶區」包括易武鎮與曼撒地區;廣義「易武茶區」則涵蓋圍包括易武、基諾山基諾族鄉、攸樂、倚邦等茶區。清朝時期,普洱茶為貢茶時期,易武茶區即瀾滄江以北的大山茶(也稱江內茶),涵蓋當時六大山,也稱「古六大茶山」。1799年《滇海虞衡志》書中提到六茶山:攸樂、革登、倚邦、莽枝、蠻磚、慢撒。該古六大茶山中有五座茶山位於現今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中北部,除攸樂(基諾山)位於景洪市境內。從地理上,易武茶區隸屬古曼撒山[4]。
易武茶區並無大型製茶廠,但此茶區有較早的人工栽培歷史,並存有百年古茶園。其變異茶種較多,茶葉特質上品味有較大區別。由於緯度與海拔較低、氣溫高、雨量最多,而原始茶種種類多,因此通常茶質厚重、香氣特異、苦澀度較低。
臨滄茶區
臨滄位於雲南西南部,因瀾滄江從北至南貫穿整個地區而得名。與普洱市接壤,轄臨翔、鳳慶縣、雲縣、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鎮康縣、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滄源佤族自治縣、永德縣等地,均為茶區。其中鳳慶是中國十大產茶縣之一,也是雲南最大的滇紅茶和普洱茶原料產地。2001年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列為全國無公害茶葉生產示範基地縣,其中以生產鳳慶大葉茶為著名[5]。臨滄產區茶品特色以苦澀味重為主,香氣特殊飽滿,具有刺激烈性[6]。
思茅/普洱茶區
思茅茶區主要包括景東彝族自治縣、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等地區。民國三年(1914年),普洱道所轄區域,轄寧洱、思茅、墨江、元江、新平、景東、鎮沅、瀾滄(今瀾滄、孟連、西盟、滄源)、緬寧(今臨滄、雙江)、勐烈(今江城)、普思等地。之後普洱道署由寧洱遷駐思茅,思茅成為普洱道中心地區,思茅城區製茶商號就有22家,當地民眾將思茅、普洱連起來稱為「思普區」。該產區茶品味道偏苦澀,有景邁山等茶山。1919年,雲南思茅爆發大型瘧疾流行,造成大量居民死亡逃亡[7]。民國十五年(1926年),普洱道署為避瘟疫,由思茅遷回寧洱,有的商號茶莊也陸續遷往倚邦、易武、江城、勐海。1942年,侵華日軍飛機轟炸思茅,造成城區損毀嚴重[8]。思茅茶區開始衰退[9]。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