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五姓
姓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五姓,為北魏至唐朝期間,由北魏的四姓發展而來,崔氏、盧氏、李氏、鄭氏、王氏等五大氏族的並稱。又因地域被分為七望,即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而後清河崔氏被排為兩家,范陽盧氏被排為三家,即七姓十家,在唐朝被列為禁婚家。
範圍與發展
五姓由傳統的「四姓」發展而來,然而不同時代對四姓的界定略有差異,對四姓發展為五姓的描述也有不同。柳芳描述唐朝普遍的說法,以崔氏、盧氏、李氏、鄭氏為四姓,加王氏為五姓;[1]胡三省註解《資治通鑑》,以盧氏、崔氏、鄭氏、王氏為四姓,加上李氏為五姓。[2]
最初,北魏孝文帝很重視氏族,當時氏族推崇范陽盧氏盧敏、清河崔氏崔宗伯、滎陽鄭氏鄭羲、太原王氏王瓊等四姓,孝文帝將他們的女兒納入自己的後宮。隴西李氏李沖與氏族通婚,孝文帝也以他的女兒為夫人。當時趙郡李氏也有很多知名的成員。當時世人以五姓作為家世高華的代表。[3]
在唐朝,人們以與五姓家族聯姻為榮。[4]社會風氣所及,想要與五姓家族聯姻,往往需要很高的聘禮。這種高門第所取厚重聘禮的風氣被唐朝朝廷視為社會弊端,朝廷採取了許多打擊五姓家族的措施,如編訂太宗朝《氏族志》,調降山東氏族的等第,[5][6]然而終不能革除此種社會風氣。[7]薛元超曾感嘆自己富貴過人,然而人生中三大憾事:不能以進士擢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國史。由此可以反映出五姓在唐朝的地位。[8]
Remove ads
禁婚家
在唐朝,五姓中最顯赫的十個家族,被列為「禁婚家」。唐高宗下詔禁止包括北魏隴西李氏李寶、太原王氏王瓊、滎陽鄭氏鄭溫、范陽盧氏盧子遷、盧渾、盧輔、清河崔氏崔宗伯、崔元孫、前燕博陵崔氏崔懿、晉趙郡李氏李楷等子孫後裔自己做主互相通婚。因為這十個家族共分屬七個不同的郡望,所以也被稱為「七姓」。[9]高宗本意在打擊這些家族,然而社會上仍秘密嫁娶,甚至有人冒充自稱,以此自高身價,「禁婚家」反而成為高門家族的標榜。[7]他們申論高宗禁婚的原因是出於「五姓婚媾,冠冕天下,物惡大盛,禁相為姻」,而以此為榮。[4]
參見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