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五棱散尾鬼筆
鬼笔科散尾鬼笔属真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五棱散尾鬼筆(學名:Lysurus mokusin)是隸屬於擔子菌門、蘑菇綱、鬼筆目、鬼筆科的一種真菌,又稱中華散尾鬼筆[2]。其子實體具有獨特的五邊形結構,並會散發惡臭以吸引昆蟲傳播孢子[3]。
Remove ads
分類與命名

1759年,法國傳教士皮埃爾·馬爾蒂亞爾·西博特(Pierre Martial Cibot)來到中國,長期在北京採集動植物與真菌標本[4]。1774年,他將其定名為「mo-ku-sin」[5]。
「mo-ku-sin」本意為《本草綱目》中記載的可食用菌類「蘑菇蕈」。但根據《本草綱目》的描述[6],「蘑菇蕈」實指毛頭鬼傘或羊肚菌等可食用的真菌。西博特誤用了這一概念,他所描述的不可食用的五棱散尾鬼筆並非真正的「蘑菇蕈」。[7]
1781年,林奈依據西博特的描述與圖像,為其命名為Phallus mokusin,其中「mokusin」作為種加詞,源於西博特誤用的漢語詞「蘑菇蕈」[8][7]。1823年,瑞典真菌學家伊利亞斯·弗里斯(Elias Magnus Fries)將該物種組合至散尾鬼筆屬(Lysurus),確立了沿用至今的學名Lysurus mokusin[7]。
Remove ads
形態特徵
五棱散尾鬼筆的子實體在幼嫩階段為近球形菌蕾,直徑約1–3厘米,白色。成熟後菌柄自菌蕾中抽出,高8–18厘米,直徑1.5–3厘米。菌柄為海綿質,顏色多為粉紅至紅色,有時呈白色,通常具4–6條縱行棱槽(常見為五棱),中空圓柱狀。[7]
可育頭部長約3厘米,由4–6枚紅色托臂組成,頂端常彼此相連,偶爾分開。托臂內側生成深棕色孢子黏液,帶有強烈臭味。擔孢子圓柱形,表面光滑,無色透明。[7]
生境
該物種常見於混交林、竹林、草地、灌木叢及庭院等陰濕環境,可散生或群生於林下或地表[7]。
毒性與生態作用
五棱散尾鬼筆的孢子黏液帶有惡臭,可吸引昆蟲以利於孢子傳播[3]。有研究表明其黏液對動物有毒,可能引發嘔吐反應[9]。
五棱散尾鬼筆的代謝產物在生物防治和生態功能方面具有潛在價值。實驗研究顯示,五棱散尾鬼筆的培養液或提取物對多種植物病原真菌具有顯著抑制作用。[2][7]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