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熱帶氣旋等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熱帶氣旋風力等級(英語:tropical cyclone scales),熱帶氣旋系統的風力刻度區分,取決其最大持續風速在流域所在位置。由氣象部門監測熱帶氣旋,只有少數等級刻度為人正式採用,但也存在另一些風級刻度,如氣旋能量指數、功耗指標、綜合動能指標和颶風嚴重程度指數。
![]() |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
大多數氣象機構推薦的世界氣象組織(WMO)和使用的持續風速的定義是,在高度為10公尺(33英尺)之處的10分鐘內的平均風速。然而,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則量測在海平面上方高度為10公尺(33英尺)之處的1分鐘內的平均風速[1][2]。新德里區域專責氣象中心(RSMC,意指印度氣象局)規範所採用以每3分鐘的平均週期。澳大利亞規範則考慮每3秒的陣風風速和10分鐘內的最高持續風速之平均等2項因素[3][4]。這使得洋盆風速差異很難進行直接的比較。
所有洋盆的熱帶氣旋命名時,參照持續風速襲擊有否達到35節(40英里每小時;65公里每小時)以上。
Remove ads
北大西洋、東北太平洋、中北太平洋
薩菲爾-辛普森颶風風力等級 | ||||||
TD | TS | C1 | C2 | C3 | C4 | C5 |
Remove ads
西北太平洋
東京颱風中心熱帶氣旋等級 | ||||||
TD | TS | STS | TY | VSTY | VITY |
任何熱帶氣旋於180°和100°E的北半球之間萌發,統由位在日本東京的區域專責氣象中心日本氣象廳,代表WMO / ESCAP的颱風委員會進行負責及監督。其他預警中心,如中華民國交通部中央氣象署(CWA) 、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PAGASA)、中國氣象局(CMA)和香港天文台也協同監視熱帶氣旋流域內動向發展[5]。
無論是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TWC)和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PAGASA)將「強烈熱帶風暴」合併歸類到熱帶風暴,然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TWC)對風速已達到130節(每小時240公里),判定為具超強颱風類別[5]。此外,臺灣中央氣象署(CWA)採用自己的颱風等級中文規範,惟以颱風委員會的英文規範為基準[6]。
儘管,大多數機構採用每10分鐘最大持續風速判定,然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TWC)採用每1分鐘最大持續風速判定,以及中國氣象局(CMA)採用每2分鐘最大持續風速,各有不同[5]。
另外,在2014年後期,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PAGASA)宣佈,他們將在2015年起正式增設超強颱風等級,以評價中心每10分鐘最大持續風速超過每小時220公里的熱帶氣旋,後於2022年將超強颱風的標準下調至每10分鐘最大持續風速超過每小時185公里。
Remove ads
北印度洋
即100°E和45°E之間的北半球中任何熱帶氣旋的發展由印度氣象局在印度新德里的區域專責氣象中心(RSMC)負責監控。其他的預警中心,如留尼汪RSMC、孟加拉國氣象部門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也監測熱帶氣旋流域內發展。新德里RSMC採用每3分鐘平均週期持續風速來確定熱帶氣旋強弱。[7][8][9]
西南印度洋
澳洲與斐濟
南半球以東(南太平洋),所有熱帶氣旋形成90°E的氣象監控,是委由澳洲氣象局和斐濟氣象局,擇一或一同擔任[4]。這兩個預警中心使用澳大利亞的熱帶氣旋強度規範,其衡量採用6級分類系統,基礎採熱帶氣旋10分鐘內,其最大持續風速分級[10]。這和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它採用1分鐘內的最高持續風速量測有所不同[1]。
當具有風速低於34節(每小時63公里)熱帶氣旋形成的160°E以東它被標記為無論是熱帶擾動或斐濟氣象局的一個熱帶低氣壓[4]。如果它形成於160°E以西,它被澳大利亞氣象局標記為一個熱帶低氣壓[4]。然而,如果它形成於10°S以北和90°E至125°E之間內,會由印尼雅加達熱帶氣旋警告中心標記為一個熱帶低氣壓[11]。
如果一個熱帶低氣壓應達到34節(每小時63公里),它將被TCWC或區域專責氣象中心(RSMC)進行命名,被列為熱帶氣旋[12]。如果氣旋加強進一步達到64節(每小時118公里)的最高持續風速,然後旋風將被指定為三級強烈熱帶氣旋[12]。當熱帶氣旋的最大持續風速大於107節(每小時198公里),和陣風高於151節(每小時280公里),將被歸類為五級強烈熱帶氣旋[12]。
Remove ads
地中海
其他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