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五龍口古代水利設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五龍口古代水利設施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南省濟源市五龍口鎮沁河出山口處,為河南省開創年代最久、保存最為完好的古代水利設施之一,也是中國水利史上第一個採用暗渠進行隔山取水的水利工程[1]。五龍口興修水利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秦朝,曹魏、唐朝、元朝均在此修渠,至明朝時期建成5條水渠,故稱「五龍口」[2]。
歷史
五龍口水利設施始建於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時以方木壘堰,抬高水位,將沁河水引入人工開挖的渠道灌溉田地,因渠首「枋木為門,以備泄洪」,稱為「枋口堰」,又稱「方口」或「秦渠」。東漢安帝曾敕令「修理舊渠,以溉公私田疇」。三國時期,曹魏典農司馬孚重修枋口堰,改枋木門為石門。唐朝時,河陽節度使溫造對枋口堰進行擴修,可灌溉濟源、河內、溫縣、武陟的五千頃農田,並改稱 「廣濟渠」。明隆慶二年(1568年)對廣濟渠進行疏浚,並新開廣惠渠。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三十年(1602年),濟源知縣史紀言和河內知縣袁應泰分別在廣濟渠首西側開通永利渠和新廣濟渠。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建利豐渠,四十七年(1619年)建興利渠,形成「五龍分水」的景象。清康熙年間,濟源知縣甘國墀於廣濟渠上游開甘霖渠。1958年,拆除原利豐渠首,改建為石砌隧洞式的無壩引水渠首,將廣濟、永利、利豐三渠合為一條總幹渠,稱廣利渠[2]。
Remove ads
現存設施
五龍口現存永利渠首、廣濟渠首、甘霖渠首閘、滾水壩等古代水利設施遺蹟。永利渠首為建於明朝後期,為隧洞式無壩取水渠。渠首面闊11.6米,高8.5米,隧洞進深70米,底層引水孔兩眼,中層閘板室為雙閘,上層為操作室兩間,正面雕有「永利渠」題額。永利渠首上為三公祠,建於清嘉慶年間,祀奉明代建渠有功的史紀言、石應嵩、塗應造三位官吏。廣濟渠首位於永利渠首上游22米處,亦為明朝後期開鑿的隧洞式無壩取水渠,渠首面闊12.2米,高8.5米,隧洞進深70米,底層引水孔兩眼,為龍首吞水狀。永利渠首上為祀奉袁應泰的袁公祠,建於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為仿木構石砌建築,內存十六尊有功官吏石像[3][2]。
-
永利渠首和三公祠
-
永利渠首取水洞內側,上刻有「濟源縣永利河」
-
廣濟渠首和袁公祠
保護情況
1986年11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以「五龍口水利設施」的名稱將其公布為第二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以「五龍口古代水利設施」的名稱將其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5年3月14日,五龍口古代水利設施被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列入首批黃河水利遺產名錄[4][1]。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標識
-
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標識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