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亞當·齊文斯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亞當·馬里安·齊文斯基(波蘭語:Adam Marian Dziewoński,1936年11月15日—2016年3月1日)是一名波蘭裔美國地球物理學家,他運用地震學方法對確定地球內部的大尺度結構及地震本質作出了開創性貢獻。其職業生涯主要在哈佛大學度過,曾擔任該校小弗蘭克·B·貝爾德科學講座教授。
生平
齊文斯基出生於利沃夫[1],該地當時隸屬波蘭,現為烏克蘭境內。他先後於波蘭華沙大學取得碩士學位(1960年),並於波蘭克拉科夫礦業與冶金學院獲得技術科學博士學位(1965年)。此後,齊文斯基在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任教數年,最終定居哈佛大學。
1960至1970年代,齊文斯基及其合作者透過地震波測量所得的地震特性變化徑向圖,探索地幔中的對流電流,為理解板塊運動的根本成因奠定基礎。這些研究促成他與唐·L·安德森共同開發出初步地球參考模型(PREM);該模型建立了精確的地球徑向模型,涵蓋地震波速度、衰減特性及密度分布。
1980年代起,齊文斯基主導了兩項開創性且影響深遠的研究計畫。他將放射狀地球模型拓展為完整的三維結構,並在此過程中繪製出四個「宏大」結構的分布圖與解讀結果。其中兩處區域呈現高於平均值的波速,推測為寒冷下沉的地幔層,分別位於美洲西緣下方與歐亞大陸南部下方。另兩處則為大規模低於平均波速區域,推測為高溫上升的超級地幔柱,分別位於太平洋中部與非洲下方地幔底部。
他的另一項研究方向,系統性地釐清了多數有完整紀錄之重大地震的變形方向與幅度。這些成果被稱為哈佛CMT(質心矩張量解),現由戈蘭·埃克斯特倫(Göran Ekström)與梅瑞狄斯·內特爾斯(Meredith Nettles)於拉蒙特-多爾蒂地球觀測所延續為全球CMT計畫。
齊文斯基因其科學成就榮獲多項殊榮與獎項,包括瑞典皇家科學院克拉福德獎(1998年)[2]、埃托雷·馬焦拉納基金會暨科學文化中心金質獎章(1999年)、美國地震學會哈里·菲爾丁·里德獎章(1999年)[3],以及美國地球物理聯盟威廉·鮑威獎章(2002年)[1]。1995年,他亦獲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4]。2016年3月1日,他於麻薩諸塞州劍橋逝世,享年79歲[5]。
Remove ads
部分出版
- A. M. Dziewonski, D. L. Anderson: Preliminary reference Earth model. 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 25, S.297–356 (1981)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