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亨利·拉方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亨利·拉方丹(法語:Henri La Fontaine,法語發音:[ɑ̃ʁi la fɔ̃tɛn];1854年4月23日—1943年5月14日),比利時國際律師,1907年至1943年期間擔任國際和平局局長。因他對歐洲和平運動的推動和貢獻,而獲得了1913年諾貝爾和平獎。
生平
亨利·拉方丹於1854年4月22日出生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就讀於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學習法律。1877年,他成為一名律師,並逐漸建立起作為國際法權威的聲譽。他與妹妹蕾妮奧·拉方丹是早期婦女權利和選舉權的倡導者,二人於1890年創立了比利時婦女權利聯盟。1893年,他出任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國際法教授,兩年後當選為比利時參議員,代表比利時社會黨,並在1919年至1932年間擔任參議院副議長。[1]
拉方丹早年便積極參與籌建國際和平局,並在該組織推動1899年與1907年海牙和平會議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自1907年起,他擔任和平局局長直至1943年去世。第一次世界大戰使他堅信戰後世界需要建立國際法庭來維持國際秩序,他曾提出若干可能的成員人選,其中包括美國國務卿伊萊休·魯特、哈佛大學校長查爾斯·威廉·艾略特和安德魯·迪克森·懷特。
他曾是1919年巴黎和會的比利時代表團成員,並參加了國際聯盟大會。為推動世界和平,他還創立了「世界知識中心」,並提出設立「世界大學」以及「世界議會」等構想。1907年,他與保羅·奧特萊共同創辦了「國際協會聯盟」。此外,他還是國際文獻學會的共同創始人,並與奧特萊一同出席了1937年世界文獻大會。[2]
亨利·拉豐坦還是共濟會成員,屬於布魯塞爾的「仁愛之友」支會。他於1943年5月14日逝世於布魯塞爾。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