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亨利·胡魯魯·皮特曼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蒂莫西·亨利·胡魯魯·皮特曼(英語:Timothy Henry Hoʻolulu Pitman,1845年3月18日—1863年2月27日)是夏威夷族美國聯邦軍士兵。夏威夷王國在19世紀尚屬獨立國家,據確切記載,有上百名夏威夷原住民或在該國出生的公民投身南北戰爭,這些人統稱「南北戰爭夏威夷之子」,皮特曼便是其一。
皮特曼在夏威夷王國希洛出生並長大,母親基諾利奧麗麗哈是夏威夷貴族,父親本傑明·皮特曼是來自馬薩諸塞州的美國移民先驅,亨利是家中長子。本傑明經營的捕鯨生意和糖類與咖啡作物種植園都很成功,基諾利奧麗麗哈的家族與夏威夷皇室關係密切,皮特曼一家聲名顯赫,是夏威夷島和檀香山的地主。像其他夏威夷混血兒童一樣,亨利和姐姐瑪麗都在希洛的教會學校求學。1855年母親去世後,父親再娶傳教士的寡婦,皮特曼家族又加入夏威夷的美國傳教士社區。然而,第二任夫人也在不久後去世,父親決定離開夏威夷,帶着家人於1861年返回馬薩諸塞州。一家人在波士頓羅克斯伯里定居,亨利進入當地公立學校繼續學業。
1862年8月,皮特曼瞞着父親擅自退學並投身南北戰爭。擁有夏威夷原住民血統的軍人基本上都會因膚色較深分配到有色人種部隊,但皮特曼卻被安排到白人部隊馬薩諸塞州第22志願步兵團。身為二等兵,他投身第二次馬納沙斯之役和馬里蘭會戰的安提坦戰役,還與所在連的二等兵羅伯特·卡特結為好友,卡特後來出書立傳,其中就有在第22團服役期間結識皮特曼的經歷。數十年後,卡特將過去寫下的舊書信匯編成書,其中詳細記述皮特曼的結局。皮特曼在前往弗雷德里克斯堡途中與部隊失聯,後被邦聯游擊隊俘虜。他被關進里士滿條件惡劣的利比監獄,後患上「肺熱」,雖經交換戰俘獲假釋,但還是在1863年2月27日病逝,年僅17歲。現代歷史學家普遍認為,亨利·胡魯魯·皮特曼是唯一確知在美國內戰期間死亡的夏威夷或太平洋島原住民戰俘[2][3][4]。
內戰結束後,包括皮特曼在內眾多夏威夷軍人的貢獻很大程度上已被遺忘,但在他們後代和少數歷史學家共同努力下,夏威夷王國和美國這段特殊歷史時期的人物和故事引起學界興趣。2010年,檀香山太平洋國家紀念公墓的紀念通道旁為南北戰爭夏威夷之子立起青銅牌匾。[1][2]
Remove ads
早年經歷和家族

蒂莫西·亨利·胡魯魯·皮特曼[注 1]於1845年3月18日生於夏威夷王國希洛,是父親本傑明·皮特曼和母親基諾利奧麗麗哈第二個孩子,也是家中長子[12][13][注 2]。本傑明生於馬薩諸塞州塞勒姆,是夏威夷王國的美國移民先驅,在夏威夷島經營糖類和咖啡作物種植園,並因19世紀初該國捕鯨業的蓬勃發展發跡[15][16]。亨利的太公叫約書亞·皮特曼(1755至1822年),是美國獨立戰爭期間大陸海軍富蘭克林號雙桅縱帆船上的英裔美國木匠,由艾倫·哈雷特上校統領[17][18]。亨利的母親是夏威夷貴族,是卡美艾莫庫的後代。卡美艾莫庫和卡瑪納瓦是皇室雙胞胎,兩人都是 卡美哈梅哈一世統一夏威夷群島的重要智囊。基諾利奧麗麗哈還是美國或英國早期海軍上校哈羅德·考克斯的後人,考克斯曾同意毛伊島總督基奧莫古二世借用姓氏,更名喬治·「考克斯」·卡合基利·基奧莫古二世[13][19][20]。亨利的夏威夷語名源自外公胡魯魯,他曾與哥哥霍皮利一起協助將卡美哈梅哈一世國王的遺骸藏在秘密地點[21]。「胡魯魯」在夏威夷語中意為「躺在受到庇護的水域」[22]。亨利的姐姐是瑪麗·皮特曼·艾勞(1838至1905年),弟弟叫本傑明·富蘭克林·基奧拉卡拉尼·皮特曼(1852至1918年),還有同父異母的妹妹瑪麗亞·基諾爾·皮特曼·莫雷(1858至1892年)[9][13][23][24]。
父親經商非常成功,母親又是皇室後裔,皮特曼家族聲名顯赫,皇室家族到訪希洛時就由他們招待[25][26]。本傑明不但是當地頗具地位的商人,還是希洛的地方法官。基諾利奧麗麗哈從亨利的外公那裡繼承希洛和檀香山的大片土地,卡美哈梅哈三世國王還在她結婚後把希洛許多土地賜給她。[25]亨利年幼時,一家人住在本傑明1840在尼奧波拉建成的毫宅,當地是古代夏威夷皇室非常喜歡的度假勝地。本傑明後來把毫宅賣給生意夥伴托馬斯·斯賓塞上尉([注 3]),房子因此得名「斯賓塞大宅」。1888年,這裡改建成希洛酒店,後在1956年拆除[32][注 4]。皮特曼一家於20世紀50年代移居首都檀香山,本傑明又進入銀行業,並在阿拉基街和貝雷塔尼亞街拐角處建起兩層的漂亮大宅,起名「懷厄萊阿萊」(夏威夷語,意為「水波盪漾」)[25]。
Remove ads
教育
总结
视角

亨利和姐姐瑪麗在韋特莫爾夫人開辦的希洛兒童學校學習,就在韋特莫爾家族位於教堂街的家裡。露西·謝爾登·泰勒·韋特莫爾用英語授課,她的丈夫查爾斯·欣克利·韋特莫爾是美國傳教士醫生兼政府醫師,於1848年跟隨美國公理會差會來到夏威夷。夏威夷語是夏威夷王國的官方語言,希洛其他學校都是用夏威夷語教學,僅韋特莫爾家中例外。韋特莫爾夫人教導閱讀、寫作、拼寫、算術和唱歌,還在課程中要求學員堅決遵守新教信仰。來此求學的大部分學童與皮特曼姐弟一樣是夏威夷混血,其中又以夏威夷華人占多數。[34][35]
基諾利奧麗麗哈在1855年撒手人寰,本傑明續弦再娶美國傳教士亨利·金尼牧師的遺孀瑪麗亞·路易莎·沃爾斯沃思·金尼。金尼夫婦也是1848年隨美國公理會差會來到夏威夷,皮特曼家族至此又與美國傳教士社區聯繫起來。亨利和姐弟成為傳教士子弟口中的「老表」,被當成夏威夷傳教士大家庭的一分子。[9][36][37]然而,瑪麗亞·路易莎在1858年為家中再添一女瑪麗亞·基諾爾·皮特曼後去世[23][38]。本傑明此後決定離開夏威夷,為四個孩子帶來新媽媽瑪莎·鮑爾後,他於1861年將全家帶到馬薩諸塞州[24][39]。據簡·富蘭克林的侄女、旅行家索菲亞·克拉克羅夫特的信件記載,皮特曼一家於1861年6月25日登上前往舊金山的「慧星號」客輪,克拉克羅夫特和富蘭克林夫人都在同一天登船。信中還稱,本傑明身邊是「帶着嬰兒(查爾斯·布魯克·皮特曼)的第三任夫人」[40]。 數年後與亨利在同一連隊服役的二等兵羅伯特·卡特於1887年出版傳記,據書中記載,母親去世後,父親和繼母都不重視亨利,這種忽視令天生敏感的亨利難以忍受[41]。皮特曼一家起初定居波士頓羅克斯伯里,亨利在當地公立學校繼續學業[42][43]。不過,亨利離開夏威夷的時間應該比其他家人早。1860年美國人口普查時,亨利就住在老師所羅門·亞當斯家裡,並且很可能是在波士頓牛頓上學[8]。
據稱,皮特曼進入青春期後長得和親生母親非常像[41]。從入伍記錄來看,他皮膚黝黑、眼睛是淡褐色,黑髮,身高一米七三[44]。卡特在1897年首度出版的戰時信件中簡單介紹皮特曼的形象,稱:[注 5]
他體型瘦長,身材筆直如箭,臉是完美的橢圓形,頭髮像烏鴉翅膀一樣黑,眼睛很大,呈現融化般的奇特黑色[注 6],似乎看到有人身陷困境而感到憐憫。他的皮膚顯然是深橄欖色,接近黝黑,如果不是因為知道他的名字很平常,就叫「亨利·P的話,再加上那高高的顴骨,我們應該會認為他來自別的國家。那時我們還很年輕,而且非常熱情,以致根本不會去考慮身邊同志的相貌。若非如此,他身上那種出身名門的精緻感,以及看起來比較小的手腳一定會讓我們想到更多。回望過去,我們仿佛還能看到那害羞內向的男孩,他那黑而憂鬱的雙眼,憂傷的微笑,以及嘴唇敏感的抽動。[42][43]
Remove ads
南北戰爭
南北戰爭爆發後,夏威夷王國卡美哈梅哈四世國王於1861年8月26日宣布中立[46][47][48]。但是,許多夏威夷原住民和夏威夷出生的美國公民(以美國傳教士後裔為主)自行前往美國本土參戰,有些就在夏威夷群島加入分屬不同州的聯邦或邦聯軍隊[3][30]。從1812年戰爭開始,歷史上多次美國戰事都有夏威夷原住民的身影,內戰也不例外且人數更多[49]夏威夷王國的傳教士大部分來自新英格蘭,該國不少人靠新英格蘭捕鯨業安身立命,還有很多人反對奴隸制,所以大部分國民支持聯邦[29][50][51]。

1862年8月14日,皮特曼瞞着父親擅自退學並自願加入聯邦軍投身南北戰爭[2]。顯然他根本沒有把參軍打算提前告知家人,因為傳回夏威夷美國傳教士社區的消息是:「亨利·皮特曼離家出走(打戰)去啦」[36]。據卡特記載,皮特曼入伍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戰爭的喧囂,激動而振奮的氣氛,狂熱的群眾,激勵人心的鼓聲,這一切激起他心中的天性,令他下令決心」[41][42][43]。
皮特曼是夏威夷原住民和高加索人混血,夏威夷語稱為「哈帕」,意為混血[注 7]。他的父親是白人,母親是夏威夷原住民,外婆還是考克斯上校和夏威夷貴族的女兒,所以母親也有四分之一的高加索人血統[19][34]。擁有夏威夷原住民血統的軍人基本上都會因膚色較深分配到有色人種部隊,但皮特曼的皮膚略顯白暫,所以被分到白人部隊馬薩諸塞州第22志願步兵團,這也說明部隊並不只是根據種族分配兵源,更注重實際膚色[2][29][注 8]。歷史學家鮑勃·戴和詹姆斯·L·海利等人聲稱,身為夏威夷原住民混血的皮特曼被分配到有色人種部隊[1][54][55][56],但軍隊文獻記錄不支持他們的論斷[6][51]。
皮特曼是第22團H連的二等兵[6][7][57],聯邦參議員亨利·威爾遜上校曾於1861年擔任團長,所以該團又稱「亨利·威爾遜的團」。皮特曼服役期間,第22團由威廉·蒂爾頓負責,屬喬治·B·麥克萊倫少將統領的波多馬克軍團第五軍。皮特曼曾隨第22團投身第二次馬納沙斯之役[2],以及馬里蘭會戰的安提坦戰役和謝潑茲敦戰役,其中安提坦戰役是美國歷史上最血腥的一天。[58][59][60][注 9]皮特曼被邦聯俘虜時,第22團正趕赴弗雷德里克斯堡[2][58]。
Remove ads

卡特對皮特曼最終命運的記載最為詳細[2]。1862年11月,正朝弗吉尼亞州弗雷德里克斯堡行軍的皮特曼在福基爾縣沃倫頓附近被俘。此時距弗雷德里克斯堡之役打響還有幾個星期,他因購買的靴子鞋跟太高,穿起來太緊緻使腳起泡腫脹而掉隊。起初他身邊還有戰友照顧,後來因擔心掉隊後的紀律處分先走一步。其他人催他快走,但皮特曼堅持不住。戰友從他嘴裡聽到的最後一句話是:「我晚上肯定會趕到營地,再見。」此後他們再也沒見過他,但以為他只是迷路。與戰友分開後不久,皮特曼遭遇約翰·莫斯比手下的邦聯游擊隊,此時他又累又沒武器,所以被俘前沒有反抗。[41][42][43]不過,皮特曼墓碑上的說法略有不同,聲稱他是被詹姆斯·尤厄爾·布朗·斯圖爾特的騎兵俘虜[5]。
身體虛弱的皮特曼被俘後不得不前往里士滿,被關在因環境惡劣臭名昭著的邦聯利比監獄和貝爾島。皮特曼在家書中稱,他被關的地方叫「牢」,[注 10],獄卒「像餵狗一樣把髒肉扔過來」[61]。監獄人滿為患,食品不足,衛生條件差,而且身體虛弱導致他容易感染嚴重疾病[41]。卡特的記載指出,監獄惡劣條件逐漸從肉體和精神兩方面摧毀皮特曼[42][43]。1862年12月12日,皮特曼在喬治王子縣波因特市經交換戰俘獲邦聯軍隊假釋,被送到安納波利斯假釋營[2][42][43]。皮特曼因監獄條件太差患有併發症並感染「肺熱」,估計就是現在的肺炎[2]。據卡特記載,患病後的皮特曼「仿佛風中殘燭,勉強堅持幾星期後靜悄悄地離開人世」[42][43]。1863年2月27日,皮特曼在假釋營謝世,此時距他的18歲生日還有幾個星期[10][14][62]。歷史學家安妮塔·曼寧和賈斯汀·萬斯指出,皮特曼是唯一確知在美國內戰期間死亡的夏威夷或太平洋島原住民戰俘[2]。
第22團還以為他只是失蹤,直到來年春天聽聞葬禮在羅克斯伯里舉行才知道皮特曼已經去世[42][43],他的遺體被送回馬薩諸塞州的家人手上,父親本傑明把他葬在奧本山公墓的家族墓地[2][10][14],墓碑上寫道:

蒂莫西·亨利·皮特曼
1845年3月18日
生於夏威夷希洛
1863年2月27日
死於馬里蘭州安納波利斯
享年17歲11月9天
隸屬海利上校的馬薩諸塞州第22志願團
曾隨軍參與
南山之役、安提坦戰役
和謝潑茲堡戰役。在向弗雷德里克斯堡行軍期間
被斯圖爾特的騎兵俘虜
關在利比監獄,假釋後送到
安納波利斯的假釋營
死於肺炎[5]
Remove ads
影響
1917年,皮特曼的弟弟本傑明·基奧拉卡拉尼·皮特曼和弟妹阿爾米拉·霍蘭德·皮特曼回到夏威夷,發現某位外甥的孫子起名「在波托馬克作戰的長官」,紀念早逝的皮特曼[63]。喬治·查爾斯·貝克利上尉之孫喬治·查爾斯·莫奧休·貝克利乃皮特曼表弟,為第二個兒子起名亨利·胡魯魯·皮特曼·貝克利來紀念表哥[4][64]。皮特曼去世後不久,夏威夷傳教兒童協會通訊書記員瑪莎·安·張伯倫在夏威夷傳頌他的故事[注 11]:
我們的老表亨利·皮特曼是聯邦軍戰士,於2月27日在安納波利斯假釋營死於肺熱,是首位在戰爭中隕落的夏威夷之子。他是為正義而死,遺體葬在馬薩諸塞州波士頓附近的奧本山公墓。讓我們永遠銘記他。[65]
戰爭結束後,包括亨利·胡魯魯·皮特曼在內眾多夏威夷軍人的貢獻很大程度上已被遺忘,無論是夏威夷歷史還是南北戰爭的集體回憶,都沒有他們的身影。近年來,夏威夷居民、歷史學家,以及夏威夷戰鬥人員的後代開始重視這段歷史,堅持牢記「我們的夏威夷兒郎」。夏威夷王國和美國這段特殊歷史時期的人物和故事引起學界興趣,南北戰爭中的夏威夷軍人也因此獲得重視。[30][66][67]2010年8月26日,值夏威夷王國宣布中立周年紀念之際,檀香山太平洋國家紀念公墓的紀念通道旁立起青銅牌匾,紀念文獻有載的上百名投身南北戰爭各方陣營的「南北戰爭夏威夷之子」[注 12],皮特曼的曾侄孫女黛安·基諾爾·奧麗麗哈·皮特曼·斯皮勒出席儀式。對於皮特曼如此年輕就為家人投身南北戰爭,斯皮勒深表自豪[1][67][69]。
2013年,托德·奧克維爾克、納內特·拿破崙、萬斯、曼寧等人開始創作歷史紀錄片,講述南北戰爭中夏威夷軍人的故事,如皮特曼、塞繆爾·查普曼·阿姆斯特朗、納撒尼爾·布萊特·愛默生、詹姆斯·伍德·布什、J·R·基洛哈及許多投身不同陣營,甚至連名字都沒有留下來的夏威夷之子[70]。2014年,茂宜島作家韋恩·莫尼茲出版小說《普科科:南北戰爭中的夏威夷人》,雖然書中情節主要為虛構,但卻是根據皮特曼等投身南北戰爭的夏威夷軍人生平創作[71]。2015年是南北戰爭結束150周年,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出版《南北戰爭中的亞裔和太平洋島原住民》。書中涉及大量曾參與內戰的亞裔和太平洋島原住民軍人,其中包括皮特曼、布什、基洛哈在內夏威夷王國參戰人員的部分由歷史學家林露德、曼寧、萬斯共同完成[72]。
Remove ads
參見
注釋
參考資料
擴展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