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伊萬·麥科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詹姆斯·亨利·米勒(James Henry Miller,1915年1月25日—1989年10月22日)[1],藝名伊萬·麥科爾(Ewan MacColl),是一位英國民謠創作歌手、民歌收集人,1960年代英國民謠復興運動的推動者之一,發行了數十張專輯,代表作包括《第一次看到你的臉》和《骯髒的老城》(Dirty Old Town)等。[2]
麥科爾收集了數百首傳統民謠[3],包括後來西蒙和加芬克爾發揚光大的《斯卡伯勒集市》版本[4][5]。他還創作了許多左翼政治歌曲,一生都是堅定的共產主義者,參與了不少工人運動[2]。
Remove ads
早年
詹姆斯·亨利·米勒出生於英國索爾福德布勞頓安德魯街(Andrew Street)4號[6],父親威廉·米勒和母親貝齊(Betsy,娘家姓亨利)都是蘇格蘭社會主義者。威廉·米勒是一名鋼鐵工人,參與工會運動,在遭蘇格蘭幾乎所有鑄造廠列入黑名單後,他與作女傭的妻子搬到索爾福德尋找工作[7]。貝齊會唱很多民謠,米勒長大後和她一起錄製過專輯[8]。
詹姆斯·米勒是家裡三子一女中最小的,也是唯一活到成年的孩子。他曾就讀於北希臘街小學(North Grecian Street Junior School),1930年大蕭條時期畢業,因找不到工作開始在曼徹斯特中央圖書館自學。在此期間,他斷斷續續地打過一些零工,也當過街頭歌手。[7]
他加入了青年共產主義聯盟[9],曾為一些共產黨報紙撰寫幽默詩句和小品。他參與了1930年代初的失業工人抗議運動,如宣傳金德斯考特抗議行動(Mass trespass of Kinder Scout)[10]。
1932年,由於警方認為他是「一名持極端觀點的共產主義者」,軍情五處建立了麥科爾的檔案[11]。倫敦警察廳特別處監視過他與第一任妻子瓊·利特爾伍德在曼徹斯特的家。由於軍情五處干預,麥科爾的一些歌曲無法在BBC發表[12]。
Remove ads
演藝
1931年,他和一批失業的朋友成立劇團「紅色話筒」(Red Megaphones),1934年更名為「行動劇院」(Theatre of Action),不久之後瓊·利特爾伍德加入。1936年他和利特爾伍德成立劇院聯盟(Theatre Union)。1940年7月,麥科爾應徵入伍英國陸軍,但於12月被踢出軍隊,原因可能與讓他的政治觀點有關。[13]
1946年,劇院聯盟重組為戲劇工作室(Theatre Workshop),開始在英格蘭北部巡迴演出。1945年,米勒改名為伊萬·麥科爾。[6][7]
音樂
1947年,麥科爾在英國達勒姆郡米德爾頓因蒂斯代爾收集到《斯卡伯勒集市》,後收錄在他和佩吉·西格的《歌唱之島》(The Singing Island,1960)一書中[14][15]。西蒙和加芬克爾的版本就來源於此[4]。
麥科爾出了一百多張專輯,許多由A·L·勞埃德演唱。他也常和多米尼克·貝漢(愛爾蘭劇作家布蘭登·貝漢的弟弟)合作。[16]
麥科爾創作的許多歌曲都是為戲劇而生,如應佩吉·西格要求寫出的《第一次看到你的臉》。這首歌由羅伯塔·弗拉克錄入其首張專輯《First Take》(1969)中,後為麥科爾贏得格萊美獎年度歌曲獎,弗拉克也因此獲得格萊美獎年度製作獎[17]。
1950年代和1960年代民謠復興時期,他創作了不少抗爭歌,如《胡志明頌》和《斯大林頌》。在1984-1985年英國礦工大罷工期間,他寫下《爸爸,你在罷工中做了什麼?》(Daddy, what did you do in the strike?),免費發行[18]。麥科爾70歲生日宴時,阿瑟·斯卡吉爾送給他一盞礦燈,以感謝他的支持[19]。
晚年
他晚年身體不好,1979年第一次心臟病發作,1989年10月22日因心臟手術後的併發症在倫敦布朗普頓醫院去世[6][7],他的自傳《Journeyman》於次年出版。
家庭
他在1935年瓊·利特爾伍德結婚,1948年離婚[20],之後和簡·紐洛夫(Jean Newlove)結婚。1956年,麥科爾在婚內出軌21歲的佩吉·西格。[21]
他二婚生的女兒柯斯蒂·麥科爾成為了歌手、兒子尼爾·麥科爾(Neill MacColl)成為了吉他手。孫子傑米·麥科爾(Jamie MacColl)是孟買自行車俱樂部樂隊成員。[22]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