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伊拉斯謨獎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伊拉斯謨獎是一個年度獎項,由伊拉斯謨基金會頒發給對歐洲及世界其它地方的文化,社會或社會科學有着傑出貢獻的個人或組織。[1]該獎項是歐洲最傑出的獎項之一。[2]
事实速览 伊拉斯謨獎 Erasmus Prize, 授予對象 ...
伊拉斯謨獎 Erasmus Prize | |
---|---|
![]() | |
授予對象 | 對歐洲文化,社會或社會科學的傑出貢獻 |
國家/地區 | ![]() |
主辦單位 | 伊拉斯謨基金會[1] |
獎勵 | 15萬歐元[1] |
首次頒發 | 1958年,67年前(1958) |
最近頒發 | 每年頒發[1] |
官方網站 | erasmusprijs |
关闭
歷史
該獎項的名稱由荷蘭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學家德西德里烏斯·伊拉斯謨而來。通常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王宮頒發。[3][4]
歷屆獲獎者
更多信息 年份, 照片 ...
年份 | 照片 | 名字 | 評語 | 參考 |
---|---|---|---|---|
1958 | ![]() |
奧地利人 | 文化遺產,在米蘭大學頒發,獎金被授予在歐洲學習的奧地利人,在奧地利學習的外國學生,以及以弗所的挖掘 | [5][6] |
1959 | ![]() |
羅貝爾·舒曼 | 出生時為德國籍,歸化法國,法國總理、歐盟之父、歐洲議會第一任議長 | [5] |
1959 | ![]() |
卡爾·雅斯貝爾斯 | 德國哲學家、精神病學家,基督教存在主義的代表,後成為瑞士公民 | [5] |
1960 | ![]() |
馬克·夏卡爾 | 俄國畫家,超現實主義奠基人 | [5] |
1960 | ![]() |
奧斯卡·柯克西卡 | 奧地利表現主義畫家 | [5] |
1962 | 羅曼諾·瓜迪尼(英語:Romano Guardini) | [5] | ||
1963 | ![]() |
馬丁·布伯 | [5] | |
1964 | ![]() |
國際學術聯盟(英語:Union Académique Internationale) | [5] | |
1965 | ![]() ![]() |
查理·卓別林 英格瑪·伯格曼 |
[5] | |
1966 | ![]() ![]() |
赫伯特·里德(英語:Herbert Read) 雷內·休伊(英語:René Huyghe) |
[5] | |
1967 | ![]() |
揚·廷貝亨 | [5] | |
1968 | ![]() |
亨利·摩爾 | 雕塑家 | [5] |
1969 | ![]() |
加布里埃爾·馬塞爾 卡爾·馮·魏茨澤克 |
[5] | |
1970 | ![]() |
漢斯·夏隆 | [5] | |
1971 | ![]() |
奧利維埃·梅西安 | [5] | |
1972 | ![]() |
讓·皮亞傑 | [5] | |
1973 | ![]() |
克洛德·列維-斯特勞斯 | [5] | |
1974 | ![]() ![]() |
尼內特·德瓦洛瓦(英語:Ninette de Valois) 莫里斯·貝嘉 |
[5] | |
1975 | ![]() ![]() |
恩斯特·貢布里希 威廉·桑德貝格(英語:Willem Sandberg) |
[5] | |
1976 | ![]() |
國際特赦組織, René David | [5] | |
1977 | ![]() ![]() |
Werner Kaegi, 讓·莫內 | [5] | |
1978 | ![]() |
木偶劇場/主題 木偶戲:
|
[5] | |
1979 | ![]() |
Die Zeit, 新蘇黎世報 | [5] | |
1980 | ![]() ![]() |
尼古勞斯·哈農庫特, 古斯塔夫·萊昂哈特 | [5] | |
1981 | ![]() |
讓·普魯維(英語:Jean Prouvé) | [5] | |
1982 | ![]() |
愛德華·施雷貝克(英語:Edward Schillebeeckx) | [5] | |
1983 | ![]() ![]() |
雷蒙·阿隆, 以賽亞·伯林, 萊謝克·科拉科夫斯基, 瑪格麗特·尤瑟納爾 | [5] | |
1984 | ![]() |
馬西莫·帕洛蒂諾(英語:Massimo Pallottino) | [5] | |
1985 | ![]() |
Paul Delouvrier | [5] | |
1986 | ![]() |
瓦茨拉夫·哈維爾 | [5] | |
1987 | ![]() |
亞歷山大·金(英語:Alexander King (scientist)) | [5] | |
1988 | ![]() |
雅克·勒杜(英語:Jacques Ledoux) | [5] | |
1989 | ![]() |
國際法律家委員會 | [5] | |
1990 | ![]() |
格雷厄姆·克拉克(英語:Grahame Clark) | [5] | |
1991 | ![]() |
伯納德·海廷克 | [5] | |
1992 | ![]() |
西印度群島綜合檔案館 | [5] | |
1992 | ![]() |
西蒙·維森塔爾 | [5] | |
1993 | ![]() |
Peter Stein | [5] | |
1994 | ![]() |
Sigmar Polke | [5] | |
1995 | ![]() |
倫佐·皮亞諾 | [5] | |
1996 | ![]() |
William Hardy McNeill | [5] | |
1997 | ![]() |
雅克·德洛爾 | [5] | |
1998 | ![]() ![]() |
毛里西奧·卡赫爾, Peter Sellars | [5] | |
1999 | ![]() |
瑪麗·羅賓遜 | [5] | |
2000 | ![]() |
漢斯·范·曼恩(英語:Hans van Manen) | [5] | |
2001 | ![]() |
克勞迪奧·馬格里斯, 亞當·米奇尼克 | [5] | |
2002 | ![]() |
Bernd and Hilla Becher | [5] | |
2003 | ![]() |
Alan Davidson | [5] | |
2004 | ![]() |
Abdolkarim Soroush, Sadik Al-Azm and Fatema Mernissi | [5] | |
2005 | ![]() |
賽門·夏佛, 史蒂文·謝平 | [5] | |
2006 | ![]() |
Pierre Bernard | [5] | |
2007 | ![]() |
Péter Forgács | [5] | |
2008 | ![]() |
伊恩·布魯瑪 | 對歐洲文化、社會科學的貢獻 | [5] |
2009 | ![]() ![]() |
Antonio Cassese, Benjamin B. Ferencz | [5] | |
2010 | ![]() |
何塞·安東尼奧·艾伯魯 | 委內瑞拉經濟學家、文化部長 | [5] |
2011 | Joan Busquets | [5] | ||
2012 | ![]() |
丹尼爾·丹尼特 | 美國哲學家,新無神論四騎士之一 | [5] |
2013 | ![]() |
尤爾根·哈貝馬斯 | 德國哲學家,提出著名的溝通理性(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理論,對後現代主義思潮進行了深刻的對話及有力的批判 | [5] |
2014 | ![]() |
「劇場,觀眾和社會」主題 | Frie Leysen | [5][7] |
2015 | ![]() |
維基人 | 為了「促進」全面的而又普遍接受的百科知識傳播,維基百科的發起者設計了這樣一個新穎有效的民主平台。獎項特別認可維基百科作為一個在世界各地擁有成千上萬的志願者的社區 | [1][2] |
2016 | ![]() |
A·S·拜厄特 | 英國小說家,鼓舞人心的『生活寫作』 | [8][9] |
2017 | ![]() |
Michèle Lamont | 為她對知識、權力與多樣性之間的關係的社會科學研究的貢獻 | [10] |
2018 | ![]() |
芭芭拉·艾倫瑞克 | 為她替被忽視的群體發聲 | [11] |
2019 | ![]() |
約翰·庫利奇·亞當斯 | 因為他通過融合爵士樂、流行與古典音樂創造了新的音樂風格 | [12] |
2021 | ![]() |
格雷森·佩里(英語:Grayson Perry) | ||
2021 | ![]() |
大衛·格羅斯曼 | 小說家,其作品充滿對猶太人命運的憂思,亦表達對巴勒斯坦人的同情 |
关闭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