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伊波拉出血熱暴發列表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伊波拉出血熱暴發列表敘述了伊波拉出血熱的歷年出現記錄。此病於1976年首次現身,並常在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地區造成間歇性流行。[1][2]目前共有5種病毒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納入伊波拉病毒屬——本迪布焦病毒雷斯頓病毒、蘇丹病毒塔伊森林病毒扎伊爾伊波拉病毒(模式種)。[3][4][5]其中,雷斯頓種只於其他靈長動物身上誘發疾病。此病甚少直接在天然宿主與人類間傳播;每次暴發的首名患者一般是因為觸摸到大猩猩黑猩猩羚羊等其他已沾染病毒的野生動物而染病,病毒後透過體液接觸在人類間散播。[6]高危地點通常為家庭醫院殮房,因人與人之間的近距離接觸較多。[7]在沒有引發較大注意之前,防疫意識較弱之地區的伊波拉患者常被誤診為其他熱帶傳染病(如:瘧疾傷寒痢疾流感、各種細菌感染等)。總結了過往暴發的經驗,人們制定出更有效的公共衛生措施,設立於高危地區的世衛組織全球疫症與應對網絡為其中一例。非洲亦設立了在地實驗室以便更有效地確診疑似個案,並無需像過往般通過航海取得海外實驗室的樣本及鑑定結果。[8]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特殊病原體關注組)有密切留意疾病流行的情況。[9]

Remove ads

事件記錄

大事記

更多信息 年份, 受影響地區[註 1] ...
Remove ads

次要事件

更多信息 年份, 出現地[註 1] ...

附註

  1. 以當時的主權為準。
  2. 截至2014年8月26日,利比里亞錄得的最高死亡率(死亡與總病例比例)為70% 。[29]然而,由於疫症尚未結束,整體臨床致死率的估算(即70.8%)並非最後之總病例與死亡數字的商數,故不一定準確。數據可因專家只著眼於重症而有所偏頗。
  3. 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報告列作蘇丹種,但1977年的英國醫學文獻則顯示為「伊波拉病毒」。後者發表的年份為伊波拉病毒屬成員尚未被區分之時,有關文獻只記載道:「病人於扎伊爾接受血清注射,後又在康復期時於蘇丹接受血清注射。」
  4. 全部病人均沒有出現病徵。
  5. 有關的科特迪瓦病例被轉介至瑞士接受治療。[44]

參考來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