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伊麗莎白 (音樂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伊麗莎白》(德語:Elisabeth)是一部德語音樂劇,由邁克爾·昆澤(Michael Kunze)編劇及作詞,由西爾維斯特·萊維(Sylvester Levay)作曲。劇本取材自布里吉特·哈曼(Brigitte Hamann)所撰寫的傳記《伊麗莎白,不情願的皇后》(Elisabeth, Kaiserin Wider Willen),故事圍繞在奧匈帝國皇后伊麗莎白不幸的一生。本劇於1992年在維也納河畔劇院進行首演。
![]() |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7年4月4日) |
Remove ads
內容介紹
本劇描述奧匈帝國皇后──伊麗莎白的一生,從幼年時天真浪漫的巴伐利亞公主,到嫁給奧地利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後成為皇后,直到1898年遭遇刺殺為止。
嫁到皇室的伊麗莎白無法適應宮廷中的繁文縟節,她渴求自由,這使得她與婆婆蘇菲間關係緊張。刺殺伊麗莎白的魯契尼是義大利無政府主義者,這部劇以魯契尼的視角帶出茜茜充滿傳奇與悲劇的一生。藉由將死亡概念具體化的死神一角,象徵死亡始終伴隨茜茜左右,誘惑她投向死亡的懷抱,也暗示哈布斯堡王朝走向滅亡的結局…
開場,百年前刺殺伊麗莎白(Elisabeth)的義大利無政府主義者魯契尼正在地府中接受審判。魯契尼辯稱自己是遵從伊麗莎白的意願才行刺,因為她與死神(Der Tod)相愛,為了證明自己的說詞,魯契尼喚醒了生活在伊麗莎白時代的亡魂,拉開故事的序幕(序曲)。
幼年時伊麗莎白過著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父親馬克斯(Max)喜好旅遊和馬戲,不拘小節。一日,為了離開無趣的家庭聚會,伊麗莎白央求父親帶她一同去打獵,但家庭教師提醒她別忘了自己的身分(和你一樣)。聚會中(真高興見到各位),覺得無聊的伊麗莎白爬到樹上但卻不慎失足摔落,就在這個時候,她第一次見到了死神(愛與死的輪舞/黑暗王子),開啟了一生與死神糾纏不清的命運。
另一頭,年輕的奧地利皇帝法蘭茲‧約瑟夫在母親蘇菲皇太后的監督下處理政務。途中一名母親闖入並向皇帝請願,希望能赦免自己的兒子,但蘇菲提醒皇帝要冷酷和強硬,在母親的壓力下,法蘭茲做出不予赦免的決定。當大臣提及奧國在英、俄兩國間的外交難題時,蘇菲決定先行擱置並宣布皇帝要結婚了(吾皇聖明)。
原本蘇菲的屬意對象是伊莉莎白的姊姊海倫,但法蘭茲卻看上了活潑的妹妹伊麗莎白(無心插柳柳成蔭)。法蘭茲很快就跟伊麗莎白求婚,並贈予一條項鍊做為信物(天下無難事)。1854年4月24日,這一場在黃昏時舉行的婚禮,隱約中已顯現出哈布斯王朝衰敗的跡象(一切化作過眼雲煙)。婚禮中,貴族和賓客們談論著這位年輕的皇后,蘇菲認為茜茜不適合當皇后,而茜茜的父親則認為軟弱的法蘭茲無法保護茜茜(她不屬於這裡)。然而死神卻在此時蒞臨婚禮,並誘惑著茜茜選擇死亡(最後一支舞)。
婚禮結束後,茜茜無法習慣保守的維也納宮廷禮儀,婆婆蘇菲要求茜茜成為一位合格的皇后。當茜茜向丈夫求救時,長期受制於母親的法蘭茲卻希望她能服從母親,得不到支持的茜茜,唱出了本劇的名曲「我只屬於我自己」,表達了即使嫁到皇室,也不會受到任何的拘束,她的人生只屬於自己。
最初的四年中,茜茜受制於婆婆,就連剛出生的女兒也被奪走(最初四年)。為了奪回女兒,茜茜以自己的美貌做為政治上的武器,以此換回被奪走的女兒。但不幸的是,大女兒蘇菲卻在匈牙利的旅途中死亡(黑暗蔓延)。
場景轉到維也納街頭的咖啡廳裡,市民討論著皇室的八卦並討論著這個國家將滅亡,人人都等著末日的最後判決(等待末日)。而在皇宮中,婆婆要求帝國的繼承人魯道夫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並阻止他見母親茜茜(無權扶養)。為了爭取能以自己的方式扶養魯道夫,茜茜將法蘭茲拒於門外並下了最後通牒,要求丈夫在自己與母親間做出選擇(親愛的伊麗莎白,請開門),此時,死神又出現表達自己的愛意,再次誘惑茜茜跟自己離開,但茜茜認為自己還有美貌能作為武器因而拒絕了死神(伊麗莎白,不要絕望)。
市集上,人民抱怨買不到牛奶,魯契尼跳出來說牛奶之所以短缺是因為全被拿去供皇后美容之用,因此點燃了人民的憤怒(牛奶)。
皇后的梳化間外,茜茜正進行奢侈的美容(美容),此時,法蘭茲罕見的駕臨,向仍在梳化的茜茜表示自己決定選擇她,茜茜以一席正裝出現,向丈夫表露自己的心意並再次訴說自己的人生希望由自己掌控(我只想對你說)。

Remove ads
1867年6月8日,在布達佩斯大教堂前,魯契尼扮作小販,販售著庸俗的紀念品,敘述茜茜只是利己主義者,藉爭取兒子的扶養權向婆婆證明自己的強大,但卻為了享受自由,而將兒子丟在一旁,譏諷被茜茜美貌所迷惑的人群(媚俗)。在人群的擁戴下,法蘭茲和茜茜加冕為奧匈帝國的皇帝和皇后,但在人民的歡呼聲中,魯契尼卻預告了舊時代將結束,新時代屬於民族主義(萬歲)。作為奧匈帝國新皇后的茜茜,驕傲地向死神宣告自己的勝利,自己不會再像過去一樣受人擺布(當我想跳舞時)。
年幼的皇太子魯道夫在自己的臥房呼喚著媽媽,但卻只有死神回應他的呼喚,魯道夫要死神陪伴孤單怕黑的自己(媽媽,您在哪裡?)。將兒子棄置一旁的茜茜,造訪維也納附近的精神病院,院中的一名女病患此時卻宣稱自己才是伊麗莎白皇后(她瘋了),在眾人合力將病患拉走時,獨自一人的茜茜卻希望能像那名病患一樣,自己什麼都沒有,若自己瘋了,或許就能得到自由(沒有,沒有,什麼都沒有了)。
在皇宮中的沙龍中,皇太后向大臣表達皇帝對茜茜百依百順的不滿,大臣於是向太后進言(別害羞),可以女人來對抗女人。維也納伍爾夫女士的妓院中有各式各樣的女孩,魯契尼在旁暗示大臣挑選給皇帝的妓女已經得了花柳病。
茜茜在練體操時暈倒,扮演醫生的死神告訴茜茜她的病是梅毒。茜茜原本打算與丈夫斷絕關係並自我了斷,死神在此時鼓動茜茜投向死亡的懷抱,但後來仍決定不受死神的誘惑,並打算藉此掙脫枷鎖(疾病-最後的機會)。法蘭茲指責母親出的主意毀了自己的婚姻,但蘇菲認為茜茜和對妻子言聽計從的兒子會毀了皇室,不過皇帝最後仍選擇自己的妻子,蘇菲嘆息兒子忘了自身的責任,自己的用心良苦化為烏有(蘇菲的嘆息)。此時,皇后仍在外遊歷,只有少數時間才會回到維也納(奔波歲月),茜茜也發現將失去最大的武器──美貌。
受到死神操控的魯道夫陷於痛苦之中,死神煽惑魯道夫叛變,只有魯道夫皇帝才能阻止黑暗的來臨(黑暗蔓延 -(再現))。皇帝對魯道夫涉足政治並反對自己感到不滿(父子間的爭執)而維也納的街頭出現了反猶主義者,他們主張應將猶太人趕出帝國,並指責皇后嘲弄德意志主義(仇恨)。待在別墅躲避紛擾的茜茜試圖招喚死者,此時父親卻回應了茜茜的召喚,象徵在遠方的父親馬克斯即將死亡。她向父親表示自己再也無法像父親一樣(像你一樣 -(再現))
陷入孤獨和絕望的魯道夫向母親尋求協助,魯道夫希望母親能為自己求情,但茜茜卻表示已向丈夫斷絕關係,拒絕向皇帝低頭(如果我是你的鏡子)。陷於死路的魯道夫來到梅耶林,在死神的誘惑下,與情婦瑪麗一同殉情(梅耶林的華爾滋)。魯道夫的自殺使茜茜為此自責不已,希望死神能讓自己解脫,但卻被拒絕(輓歌)。魯契尼在台上炫耀自己的新收藏,也就是皇帝陷入悲傷的照片(我的新收藏)。
法蘭茲向茜茜低頭,希望能重修舊好,但為時已晚,再也無法回到當初兩人熱戀時。兩人就如同兩條船,有各自的目的,在大海相遇,然後悲哀的錯身而過(夜舟)。
世界如同船一樣即將沉沒,家族內悲劇不斷發生。法蘭茲的弟弟,墨西哥皇帝馬西米連諾一世被革命家暗殺。茜茜的妹妹,那不勒斯王國王后瑪麗亞(Maria Sophie von Wittelsbach)則是發瘋了,表姪巴伐利亞王國路德維希二世則因精神錯落,溺死在水中。最疼愛的妹妹,阿朗松公爵夫人索菲亞(Sophie Charlotte von Wittelsbach)則是命喪火窟。法蘭茲也終於和死神見面,法蘭茲想將茜茜從死亡中救出,但卻束手無策,死神已經將兇器交給魯契尼了(一切已成過眼雲煙)。
1898年9月10日,在日內瓦湖畔,從報紙得到訊息的魯契尼持錐子刺死茜茜。死亡終於讓茜茜從這世界解脫了(面紗落下)。
登場人物
公演紀錄
本劇首演為1992年9月3日,於奧地利維也納劇院(Theater an der Wien)開演,此次公演於1997年1月結束。但於1997年9月4日又重新上演,於1998年4月25日結束。2002年10月,為紀念本劇10周年,於維也納音樂廳舉行音樂會。維也納重排版於2003年10月1日到2005年12月4日上演,並曾多次在各國家演出。
- 日本:寶塚大劇場,寶塚歌劇團[1][2](日本兵庫縣)
- 1996年2月16日 - 至今
- 日本:東京寶塚劇場,寶塚歌劇團(日本東京)
- 1996年6月3日 - 至今
- 日本:帝國劇場,東寶(日本東京)[3]
- 2000年6月6日-?;2001年-2002年,2004年,2005年2月,2008年8月3日-2009年2月2日;2015年6月13日 - 2015年8月26日
- 匈牙利:塞格德露天劇場,匈牙利塞格德
- 1996年8月17日 - 1996年10月
- 匈牙利: The Operetta Theatre,匈牙利布達佩斯
- 1996年10月5日 - 2005年1月,2007年7月 - ?
- 匈牙利:匈牙利國家劇院,匈牙利米什科爾茨
- 1999年秋天 - 2001年4月
- 瑞典:Musiktheatern i Värmland,瑞典卡爾斯塔德
- 1999年9月30日 - 2000年1月9日
- 荷蘭:強音馬戲團劇院,荷蘭海牙
- 1999年11月21日 - 2001年7月22日
- 德國:The Colosseum Theater,德國埃森
- 2001年3月22日 - 2003年6月29日
- 德國:阿波羅劇院,德國斯圖加特
- 2005年3月6日 - 2006年9月17日
- 德國:柏林西方劇院,德國柏林
- 2008年4月20日 - 2008年9月27日
- 2008年10月 - 2010年4月為巡迴演出(地點包括德國、瑞士、比利時、奧地利)
- 義大利:米拉馬雷城堡,義大利的里雅斯特 *露天音樂會版本
- 2004年7月21 - 27日,2005年7月31日 - 8月6日
- 芬蘭:圖爾庫市政劇場,芬蘭圖爾庫
- 2006年7月19日 - 2006年8月30日
- 瑞士:圖爾湖露天劇場,瑞士圖恩
- 2006年7月19日 - 2006年8月30日
- 日本:梅田藝術劇場,日本大阪 *維也納原版
- 2007年3月28日 - 2007年4月30日
Remove ads
- 初演(1992年—1998年)首日卡司
- 再演(2003年-2005年)首日卡司
- 伊麗莎白皇后:Maya Hakvoort
- 死神:Mate Kamaras
- 盧切尼:Serkan Kaya
- 法蘭茲·約瑟夫:Andre Bauer
- 魯道夫:Jesper Tyden
- 第二次再演(2012年-2014年)首日卡司
- 伊麗莎白皇后:Annemieke van Dam
- 死神:Mark Seibert
- 盧切尼:Kurosch Abbasi
- 法蘭茲·約瑟夫:Franziskus Hartenstein
- 魯道夫:Anton Zetterholm
Remove ads
曲目
腳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