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伍約之戰
吐蕃的一场内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伍約之戰(藏語:དབུ་གྱོར་བཁྲུག་པ་བྱས,威利轉寫:dbu gyor 'khrug pa byas),又稱中左之戰,是吐蕃的一場內戰。[3]:197-202參戰方分別為支持王子沃松的蔡邦氏(ཚེ་སྤོངས)及其支持者、支持王子雲丹的那囊氏(སྣ་ནམ)及其支持者。[4]:186-189伍約之戰以朗達瑪遇刺,雲丹和沃松爭奪贊普之位為起點,以赤德袞贊(ཁྲི་ལྡེ་མགོན་བཙན)[b]時的奴隸起義為終局,歷時數十年[5],對吐蕃社會造成極大破壞,促成了吐蕃的滅亡。[3]:207-210
Remove ads
背景
受限於蕃地社會和政治基本條件,吐蕃本質上是一個由貴族團體組成的軍政聯盟,贊普的集權力度不可避免地受到嚴重限制。因此,贊普與大論的權力爭奪、各貴族關於大論之位的權力爭奪接連不斷,成為吐蕃政治難以戰勝的惡疾,是伍約之戰的最根本原因[4]:231-232。
吐蕃主要有兩種貴族,一種是外戚集團,以尚(ཞང)為頭銜;一種是非外戚集團,以論(བློན)為頭銜[4]:3-5。贊普赤都松贊在位期間,長期把持朝政的論族大臣噶爾·欽陵被治罪[6]。以此為起點,尚族與論族展開了長期的權力鬥爭[4]:97。最終,那囊氏(སྣ་ནམ)、蔡邦氏(ཚེ་སྤོངས)、沒盧氏(འབྲོ)、琛氏(མཆིམས)四個尚族擊敗了以韋氏(དྦས)、朗氏(རླང)、末氏(འབལ)、屬盧氏(ཆོག་རོ)為代表的論族,成功把持朝政[4]:120-123,合稱「四大尚論」[2]:275。赤松德贊和赤德松贊兩位贊普在位時,嘗試通過提拔論族娘氏(མྱང)來打破尚族壟斷朝局的情況[7],卻未能獲得成功。娘氏在獲得提拔後,與尚族聯盟,繼續壟斷朝政[8]。該執政聯盟被稱為「三尚一論」[1]:159-160,一直持續到贊普赤祖德贊被殺以前[4]:181-182。
836年,長期被打壓的論族韋氏、屬盧氏[4]:173-180與渴望更大權力的尚族那囊氏[4]:167弒殺贊普赤祖德贊,扶持朗達瑪繼位[1]:159-160並驅逐王子藏瑪及其兄弟[2]:291。此後,殺死沒盧·赤松傑達囊(འབྲོ་ཁྲི་གསུམ་རྗེ་སྡང)、娘·定埃增等人,終結了「三尚一論」[1]:159-160。841年,拉隆·貝吉多傑弒殺朗達瑪,進一步激化了那囊氏、韋氏等與沒盧氏等的矛盾[9]。至此,一場更大規模的衝突已無法避免[4]:184-185。
Remove ads
參戰單位
吐蕃以東岱(即「千戶」)為基本軍事單位,各如領有不同數目的東岱,分屬不同的部族[10]。其中,參與伍約之戰的主要貴族所屬東岱如下:
經過
朗達瑪被殺後,贊普之位先是空缺了四個月[12]:111。此後,蔡邦·薩友姆雍欽贊默彭(ཚེ་སྤོངས་བཟའ་གཡོར་མོ་ཡུམ་ཆེན་བཙན་མོ་འཕན)擁立王子沃松[c],那囊·彭薩彭傑(སྣ་ནམ་འཕན་བཟའ་འཕན་རྒྱལ)擁立王子雲丹,兩方爆發軍事衝突[1]:164,吐蕃的議事會(འདུན་མ,吐蕃的權力機關[14])於此時解散[1]:165。其中,雲丹一系控制伍如,沃松一系以雅隆為統治中心,控制約如、葉如、如拉三如(即「烏斯藏三地」)和多康[12]:111,故稱「伍約之戰」[1]:164。
交戰之初,蔡邦氏於伍如北部被擊敗,象徵贊普王權的「十八種寶物」當中的「堅古(ཅན་དགུ)」被雲丹一派奪取[2]:294[d]。沃松此後育有貝考贊(དཔལ་འཁོར་བཙན)、格考贊(དགེ་འཁོར་བཙན)和雍仲考贊(གཡུང་དྲུང་འཁོར་བཙན)三子[12]:111,於五十五歲時於雅隆旁塘(ཡར་ལུང་འཕང་དང,今乃東區頗章鄉旁塘村南側廢墟[15])去世,陵號吉烏拉頓(སྐྱེའུ་ལྷ་སྟོན,該陵即瓊結縣藏王墓M9大墓[16])[1]:165。雲丹育有雲丹袞(ཡུམ་བརྟན་མགོན)和赤德袞聶(ཁྲི་ལྡེ་མགོན་སྙན)[b]二子[2]:307。
沃松死後,其長子貝考贊繼位,時年13歲[2]:294。在位初期,他的兩個弟弟占據葉如發動叛亂。此後,貝考贊主持修建了娘堆孜神殿(མྱ་སྟོད་རྩིས་ཀྱི་གཙུག་ལག་ཁང,位於今江孜縣熱索鄉一帶[20]:13)等八座神殿,並重建議事會[12]:112。共有三次屬民起義於其在位期間爆發[2]:294,因而貝考贊被稱為「無福之王」。其中,於牛年爆發的一次起義導致邊疆丟失[1]:165,貝考贊本人在此期間也被聶·托波(སྙགས་ཐོགས་པོ)弒殺,橫屍山野[1]:166。貝考贊共在位18年[2]:294,育有吉德尼瑪袞(ཀྱི་ལྡེ་ཉི་མ་མགོན)[1]:169和欽擦·扎西孜貝(མཆིམས་ཚ་བཀྲ་ཤིས་བརྩེགས་དཔལ)[1]:172二子。
貝考贊死後,他的兩個兒子逃亡後藏[1]:169。其中長子吉德尼瑪袞先是逃至拉孜的扎卡爾宮(སྐུ་མཁར་ལྷ་རྩེ་བྲག་མཁར,今拉孜縣拉孜宗山古堡[21])[12]:117,而後在象雄部族瓊布氏、芒維爾氏、結辛氏的幫助下逃亡至普蘭,建立古格王國[12]:116。次子欽擦·扎西孜貝育有白德(དཔལ་ལྡེ)、沃德(འོད་ལྡེ)和吉德(སྐྱོད་ལྡེ)三子,被稱為「下部三德」,割據在葉如、如拉一帶[1]:172-173。
約如圍繞貝考贊的繼任者人選爆發了激烈的內部衝突,貝考贊時期的大臣赤杜芒贊(ཁྲི་འདུས་མང་བཙན)、白格桑頓(དཔལ་བཟངས་དགེ་འདུན)等均被殺[1]:166。在此期間,雲丹一派攻占了桑耶寺一帶。最終,由江根阿奧傑波(ཅང་རྒན་ཨ་ཨོ་རྒྱལ་པོ)繼承王位。然而僅僅三年後,約如的首府(即雅隆昌珠,今昌珠寺一帶[22])就被雲丹一派攻占[1]:166。於是,約如眾人迎請雲丹之子[2]:307赤德袞贊[b]為贊普[2]:295。在此之前,赤德袞贊已經征服了娘堆(今熱索鄉一帶[20]:13)地區[1]:166,伍約之戰以雲丹一派的勝利告終[12]:111。
Remove ads
後續及影響
持續數代人的伍約之戰對吐蕃社會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3]:207-210,以至於在剛剛贏得內戰的赤德袞贊統治期間,發生了一次規模遠超以往的大起義,吐蕃由此進入分裂時期。[2]:295。
伍約之戰期間,在雲丹之子赤德袞贊在位時,起義者得到了赦免,各地的小王也對他稱臣[1]:166。社會相對安定,宗教事務得到一定程度的復甦[1]:185。赤德袞聶的曾孫擦拉那·益西堅贊在位時,宗教事務得到一定程度的復興[1]:185。他育有四子,後來割據於彭波(今林周縣一帶[20]:12)、洛扎和墨竹[2]:308。
「下部三德」的後人赤瓊後來與與帕瓦德色重返前藏,攻陷青瓦達孜宮,定都於此。在他治下,社會相對安定,宗教事務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復甦[1]:185。因此,「下部三德」後來亦被稱為「衛藏四如之贊普」[2]:304。
注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