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伯多祿·施利華

澳门作家和政治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伯多祿·施利華
Remove ads

伯多祿·諾拉斯庫·施利華[2] CvC英語Ordem Militar de Cristo(葡萄牙語:Pedro Nolasco da Silva,1842年5月6日—1912年10月12日),又稱「施比祿」,澳門土生葡人教師、作家、記者、翻譯官、公務員、政治家、漢學家與慈善家,在其職業生涯中曾當過多個高位,包括澳門議事會主席、澳門土生教育協進會葡萄牙語Associação Promotora da Instrução dos Macaenses共同創辦人兼會長、伯多祿商業學校創始人兼董事、華政廳廳長、《鏡海叢報》、《澳門土生人報》和《澳門土生回聲報》的主編與仁慈堂的主要贊助者[1][3]

事实速览 伯多祿·施利華Pedro Nolasco da Silva CvC(英語:Ordem Militar de Cristo), 出生 ...
Remove ads

早年生活與教育

伯多祿·施利華在1842年6月6日出生於葡屬澳門大堂區,來自一18世紀初便移居當地的的土生葡人望族,完全同名的父親(1803–1874)為駐澳葡軍臨時步兵營上尉[4],母親則名叫塞韋麗娜·安潔莉卡·巴普蒂斯塔(Severina Angélica Baptista,1805–1875)[1]。他少時在風順堂區聖若瑟修院就讀[1],並在哲學方面體現出天賦,也曾獲得多個學校獎項。施利華畢業後成為華務專理局(Repartição Tecnica de Expediente Sínico de Macau)的實習譯官,他在那裡開始加深對漢語中國文化古籍等文學作品的認識[1][3]。在24歲時(1866年),施利華移居香港,後來成為《孖剌西報》的首批記者和編輯之一。但他後來患上瘧疾,加上困擾已久的糖尿病而被迫回澳,並到華政廳(Repartição do Expediente Sínico)工作[1]

Remove ads

生涯

1885年,旨在協助其他公營機構與澳門華人社區建立關係的華政廳從華務專理局獨立出來,施利華因此成為前者的第一任首長,並一直擔任該職至1892年才退休[5]。施利華的在任內的成就包括將中國古典文獻翻譯成葡萄牙語、將公文從葡萄牙語翻譯成中文,反之亦然,還為各種官方駐外使團提供翻譯服務。他對中文的深入了解使他能夠用包括普通話和粵語在內的五種不同的中國方言進行翻譯和交流[1][3]。其中在1887年,施利華以華政廳廳長身份,協助前澳門總督兼葡方代表羅沙與北京大清政府談判,於1887年12月1日簽訂《中葡和好通商條約[1][3]

除身為譯者與口譯員外,施利華亦在聖若瑟修院利宵中學英語Liceu de Macau與其附屬商業學校(Instituto Comercial de Macau)教導中文,以及擔任於香港出版的《人民回聲報》(Echo do Povo)及澳門出版的《鏡海叢報[6]、《澳門土生人報》(O Macaense)和《澳門土生回聲報》(Echo Macaense)的主編[1][2][3]。他也積極參與政治和社會組織,曾任澳門議事會主席、公共教育監察人、省諮詢會議員、審計法院審計員與政務委員會委員[1]。施利華還涉足商業,是青洲水泥廠董事會成員[1][3]。他在1912年10月12日逝世,終年70歲[1],死後獲葬在聖味基墳場[7]

Remove ads

慈善工作

葡國在1870年決定驅逐所有在葡萄牙帝國境內之天主教學校內任教的外籍老師,此被認為會嚴重打擊澳門的葡式教育,即使是當時唯一運作良好的西式教育機構——教師主要由外國耶穌會士組成的聖若瑟修院也無法倖免於難。儘管遭到澳門市民的示威抗議,澳葡政府仍執意在澳門實施這項驅逐令,而修院本身的教師體制也因此被迫改組[8]。為了避免進一步的影響,施利華聯合另外19位顯赫富家葡語子弟成立「澳門土生教育協進會葡萄牙語Associação Promotora da Instrução dos Macaenses」(APIM),以致力發展澳門當地的教育。該非牟利機構最初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建立一所以商科為中心的學校,務求讓澳門土生葡人和其他澳門居民在香港或上海的公營或私營公司中擔任要職[8]。在克服重重困難後,「商業學校」(Escola Comercial)在1878年1月8日正式開學,後來為了表彰施利華在其創辦過程中所作的努力,該所學校以他命名及擔當首任校長[1][3][8]

施利華也積極參與慈善,為仁慈堂與其內設之孤兒院的主要贊助者兼值理,並擔任伯多祿五世劇院業主聯合會主席[1][3]。他是一位有遠見的文化人,曾在澳門土生葡人教學中引入宋明理學的主要思想,認為理解這些價值觀便能了解佔澳門及其周邊地區絕大部分的華人人口[3]。施利華同時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對哲學與神學有充分的了解,並曾任澳門聖母無玷始胎協會英語Confraternity of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會長[1]

婚姻與子女

施利華在1868年5月15日與英籍的伊迪絲·瑪麗亞·安吉爾(Edith Maria Angier)結婚,育有六男四女,分別是波爾菲里奧(Porfírio)、若昂(João)、小伯多祿(Pedro Jr.)、若瑟(José)、盧意士(Luís)和殷理基(Henrique),以及伊迪絲、勞拉(Laura)、瑪麗亞與安祖蓮娜(Angelina)[1]。波爾菲里奧移居香港,後來成為香港股份總會主席[9];從軍的若昂曾任上海志願兵團葡萄牙連連長[10];盧意士為《新生活報》(Vida Nova)創辦人[11];殷理基則是同名家族的開創者,且與其父親一樣身兼多職,歷任澳門扶輪社主席[12]澳門電燈公司顧問[13]、報章《澳門之聲》(A Voz de Macau)社長[12]和《澳門視界報》(The Macao Review)的主編[14],也創辦殷理基洋行(後來的殷理基集團)[15]及便民藥房(Farmácia Popular[12]

Remove ads

獲得榮譽與紀念

施利華在逝世前被授予基督大十字勳章英語Ordem Militar de Cristo,死後不久則被澳門議事會封為「澳門榮譽公民」。他的肖像至今仍掛在仁慈堂大樓二樓的貴族廳內[1]。澳門目前有兩條道路命名自施利華,分別是卑度路街與該地第一條水泥馬路伯多祿局長街(白馬行)[1]。此外還有兩所學校以他為名,分別是今原址已成為高美士中葡中學的伯多祿官立小學(Escola Primária Oficial Pedro Nolasco da Silva[16]以及上述的伯多祿商業學校(Escola Comercial Pedro Nolasco),兩校隨後合併演變為如今的澳門葡文學校[17]

出版書籍

施利華留下許多著作,其中包括大量譯作,以下為較為著名的一部分[3][18]

  • 《初學者適用:以葡文認識中文和中國》(Círculo de Conhecimentos em Português e China. Para uso dos que principiam a aprender a língua chinesa,1884)
  • 《寓言故事》(Fábulas,1884)
  • 《日常廣州及北京方言用語》(Frases Usuais dos Dialectos de Cantão e Peking,1884)
  • 《中文實用語法》(Gramática Prática da Língua Chinesa,1886)
  • 《男用中央學校中文入門教材》(Os Rudimentos da Língua Chinesa para Uso dos Alunos da Escola Central do Sexo Masculino,1895)
  • 《中文書寫語及口語教程》(Manual da Língua Sínica, Escrita e Falada,1903)
  • 《粵語指南》(Bússola do Dialecto Cantonense,1911)
  • 《澳門葡文學校適用:粵語中文文章》(Livro para o Ensino da Literatura Nacional,1912)

《中文書寫語及口語教程》收錄了由施利華親譯的雍正帝聖諭廣訓》葡語版本,他認為該書內容風格前衛、文字優美清晰,且內含發人深省的中國道德原則概述[3]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