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伯篤魯丁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伯篤魯丁,漢姓,字至道,又稱魯至道,答失蠻氏(元代對伊斯蘭教士的稱呼),元朝政治人物、詩人。祖先是大食人。

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進士。元惠宗至元元年(1335年)由禮部侍郎遷秘書太監。次年,出任浙東海右道肅政廉訪司副使。曾修復浙東永嘉石門洞書院,告誡諸生「有學有政,需用於時」「學貴自得,學以致用」。至元三年(1337年),任嶺南廣西道肅政廉訪副使。歷任贛州路達魯花赤、總管、建德路達魯花赤、潭州路總管。為官清正廉潔,為人溫和寬厚。人稱「度量渾深」「厚德君子」。後定居廣西,其後裔取「伯」為姓,復改為「白」,在桂林、馬平等地,為回族著姓。

伯篤魯丁有詩名,被明朝戴良在《丁鶴年集序》中列為元代西域十二位著名詩人之一。其詩有「中國古作者之遺風」、「清新俊拔、成一家言」之評價。今存詩四首,其中《逍遙樓》、《浮雲寺》均借景抒情。《挽樊時中參政》、《挽寶哥參政》歌頌為元朝而獻身的忠臣,以「妖寇猖狂」指斥元末民變軍。[1][2][3]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