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體液平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體液平衡(英語:Fluid balance)是維持機體體內穩態的一個機制,涵蓋了水分與各種溶質(主要是電解質)的總體量、分布和濃度的穩態。人體總水量約占體重的50%~60%,其中細胞內液占三分之二,細胞外液占三分之一,後者又分為血漿組織液。體液平衡對細胞代謝、血流動力學、體溫調節以及酸鹼平衡均具有作用,其調節網絡橫跨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腎臟等多個環節,任何一環失衡都可能引發脫水水腫、電解質失衡等臨床問題。

調節機制

體液平衡的維持依靠神經內分泌腎臟和行為四大調節機制的配合,構建了一個完整的反饋系統。

主要內容

水鹽平衡

水鹽平衡最直接地反映機體對水分與電解質(如)的攝入與排出調控。飲水和食物提供水分及這些離子,進入血漿後在腎小球濾過,經過腎小管和集合管進行大部分重吸收。[1]進入遠曲小管及集合管的原尿則在抗利尿激素(ADH)和醛固酮的作用下進行微調,分別增加水和鈉的重吸收。下丘腦中樞通過滲透壓感受器和容積感受器監測血漿滲透壓與血容量[2],當滲透壓升高或血容量降低時刺激ADH釋放並激活口渴中樞,引發飲水;同時,RAAS增強鈉重吸收並促進血管收縮,而當血容量過高時,心房鈉尿肽(ANP)會抑制ADH和醛固酮、增加鈉水排泄。

酸鹼平衡

人類的體液pH通常維持在7.35~7.45之間,以保障正常生理活動的進行。[3]血液中以碳酸氫鹽緩衝對(H₂CO₃/HCO₃⁻)為主,通過可逆反應迅速中和酸鹼負荷;細胞內還依賴蛋白質和磷酸鹽緩衝系統。呼吸系統通過改變通氣量調節血液中CO₂水平,可在數分鐘內改變pH;腎臟則通過遠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H⁺、重吸收HCO₃⁻,並產生銨根離子以促進酸性排泄,在數小時至數天內糾正酸鹼偏差[4][5]

滲透壓平衡

滲透壓決定水分在細胞內外的分布,正常血漿滲透壓約275~295 mOsm/kg,由鈉、葡萄糖和尿素濃度主導。位於下丘腦的滲透壓感受器能檢測微小波動,當滲透壓升高時立即促進ADH分泌並激活口渴中樞,增強腎集合管水重吸收與飲水行為,使滲透壓回歸;當滲透壓降低時,ADH分泌受抑制,尿量增加以排出過量水分。[6]

體液分布與容量平衡

體液在細胞內液與細胞外液兩大區室及其下屬隔室中的相對比例和絕對容量直接影響心排出量、血壓和組織灌注。血漿與組織間液通過毛細血管壁的靜水壓與膠體滲透壓平衡進行微量交換,血漿蛋白維持膠體滲透壓,防止過度液體外滲。

參見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