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何志勇 (1980年)
臺灣政治人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何志勇(1980年1月23日-),生於臺北市,中華民國政治人物,中國國民黨籍,現任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1],網路節目《志聖先思》主持人[2]。曾任革命實踐研究院副院長、國民黨發言人、國民黨國際部副主任,並曾參選2022年新竹市議員選舉[3]。
Remove ads
生平
何志勇為政治學學者出身,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政治學博士、美國喬治梅森大學政治學碩士、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及臺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畢業,是中山獎學金2010年復辦後的第一屆得主。曾任國民黨發言人兼國際事務部副主任[4][5]、POP Radio聯播網「POP撞新聞」主持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家安全組助理研究員、革命實踐研究院副院長等職。
政策立場
何志勇認為:川普政府的國務院與美國在台協會(AIT)宣稱「台灣地位未定論」,民進黨政府外交部卻以「感謝美方重申對台政策立場」回應,等於否認中華民國主權及於台灣,讓自己淪為大國角力下的棋子。
他指出,川普政府主張「未定論」,恐導致《台灣關係法》根基被動搖,甚至推翻中華民國作為當事人的正當性。若台灣地位自始未確定,則過去美國承認的中華民國政府在台灣的統治形同非法,蔡英文所稱「流亡政府」的說法就會坐實,賴清德強調「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的基礎也將不復存在。
何志勇強調,《中日和約》第十條早已明文確認台、澎居民為中華民國國民,1954年《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更進一步承認中華民國對台澎的主權;美國1979年與中共建交公報所謂的「acknowledge 一個中國」僅是模糊措辭,留給中華民國空間。如今民進黨卻選擇配合美方的「未定論」,是自甘墮落、傷害國格。[6]
何志勇認為,總統賴清德僅憑四成選票當選,卻握有與得票比例不相稱的行政權,導致行政與國會多數在野黨之間衝突不斷,國家治理陷入僵局。最後民進黨甚至強推史無前例的「大罷免」,以鬧劇收場。這些現象凸顯出台灣應該引進「兩輪投票制」。何志勇說,依現行《憲法》,總統、副總統候選人只要「得票數最多」即可當選,但「最多」並不等於「過半」。在西方民主國家,「多數」就是必須超過半數。
雖然修憲門檻極高,但何志勇認為,透過修法即可讓總統選舉走向兩輪制。無論是前大法官蘇永欽,還是律師出身的前台南縣長蘇煥智,都已公開表示修法可行。因此,他主張,唯有透過制度設計,確保總統獲得「多數民意」支持,才能真正成為全民的代表,對台灣民主發展有幫助,而執政黨也難以找到正當理由反對。[7]
著作
榮譽
參考來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