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使民放鑄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使民放鑄漢文帝實施地一系列貨幣非國家化的措施。[1][2][3][4][5][6][7][8][9]源於《漢書·食貨志》:「除盜鑄錢令,使民放鑄」。[10]後來被漢武帝取締

文景之治時期(前175年—前144年),因為劣質金屬錢幣(如泥質金餅[11])泛濫會帶來通貨膨脹,漢文帝為此實行了鑄造錢幣非國家化的政策。中央政府不發行貨幣,也不規定良幣與劣幣的交換比例,從而避免了劣幣驅逐良幣。具體措施為開放民間自由鑄幣,並且官府提供「法錢」(砝碼)和「稱錢橫」(天平)作為標準。法錢為錢幣形式和重量的標準,稱錢衡為秤量錢幣重量的工具,法錢面前,官家和百姓平等,讓官民達成共識。開放民間鑄幣,但錢幣重量不得低於法錢,於是民間為了賺取鑄幣稅,所鑄錢幣重量就會達到標準,良幣逐漸占上風,劣幣被逐出錢幣市場,使得物價穩定[12]。歷史考古學者證明,漢文帝實施「使民放鑄」政策後,所鑄造的四銖半兩是歷史上金屬貨幣成色最佳的。[1][13][14]

香港經濟學家宋敘五認為,「文景時期因地方鑄幣而造成社會混亂,令武帝時不得不把鑄幣權收歸國家,從此成了中國貨幣發展的常態。」[15]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