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先驅者金星軌道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先驅者金星軌道飛行器(英語:Pioneer Venus Orbiter),也稱為「先驅者金星1號」或「先驅者12號」,是美國作為先驅者金星計劃的一部分所執行的一項太空探索任務。1978年5月,先驅者金星軌道飛行器由擎天神-半人馬運載火箭發射升空,1978年12月4日,探測器進入環金星的橢圓軌道,直到1992年10月,它一直都在向地球傳回數據[1][3]。
Remove ads
發射和抵達金星

1978年5月20日13點13分,先驅者金星軌道飛行器由一枚擎天神 SLV-3D 半人馬-D1AR從卡納維拉爾角36A號發射台發射升空。為快速平穩地抵達金星,該探測器被部署在日心軌道上,入軌時間發生於1978年12月4日。
航天器

先驅者金星軌道飛行器是由休斯飛機公司依據HS-507型衛星平台所製造[4],該飛行器是一隻扁平的圓柱體,直徑2.5米(8.2英尺) ,長1.2米(3.9英尺)。除磁強計外,所有的儀器和航天子系統都安裝在圓筒前端,而磁強計則位於4.7米(15英尺)長的吊杆末端; 圓筒的外側包覆着一組太陽能電池板;一面直徑1.09米(3.7英尺)的反自轉碟形天線通過 S和X波段與地球進行通信。該飛行器中還集成了一台」星-24「型固體燃料發動機,以提供進入環金星軌道的推力[4]。
從進入金星軌道到1980年7月,為便於雷達掃描和電離層測量,該探測器近拱點保持在142至253公里(北緯17度)之間,軌道運行周期24小時,遠拱點為6.69萬公里。此後,為節省燃料,允許近拱點上升至最大2290公里,然後再下降。
1991年,雷達測繪儀重新啟動,與最近抵達的麥哲倫號金星探測器一起,以調查該行星以前無法探測到的南部地區。1992年5月,先驅者金星開啟了最後階段任務,在這一階段中,近拱點保持在150至250公里(93和155英里)之間,直到航天器推進劑耗盡,之後軌道高度自然衰減。航天器將繼續傳回數據,直到1992年10月8日,在協調世界時19時22分收到最後一次信號[3]。1992年10月22日,先驅者金星軌道飛行器在再入金星大氣層時解體[1]。
Remove ads
探測

先驅者金星軌道飛行器通過所攜帶的45公斤(99磅)設備進行了17項探測:[5]

- 雲光偏振儀(OCPP) ,用於測量雲層的垂直分布,類似於先驅者10號和先驅者11號的成像光偏振儀(IPP)
- 表面雷達測繪儀(ORAD) ,用於測定地形和表面特徵。只有當探測器接近4700公里以內時才能進行觀測。一束20瓦的S波段信號(1.757赫茲)被發送到反射它的表面,探測器接收並分析回波,近拱點時的分辨率為23 x 7公里。
- 紅外輻射計(OIR) ,用於測量金星大氣層輻射的紅外線。
- 空氣輝光紫外光譜儀(OUVS) ,用於測量散射和輻射的紫外線。
- 中性質譜儀(ONMS) ,檢測高層大氣層成分
- 太陽風等離子體分析儀(OPA) ,測量太陽風特性
- 磁強計(OMAG) ,描述金星的磁場特徵
- 電場探測器(OEFD) ,研究太陽風及其相互作用
- 電子溫度探測器(OETP) ,研究電離層的熱性質
- 離子質譜儀(OIMS) 用來描述電離層離子的分布
- 帶電粒子延遲電位分析儀(ORPA) ,研究電離層粒子
- 兩台射電科學實驗設備來確定金星的重力場
- 描述大氣特徵的無線電掩星實驗
- 研究高層大氣的大氣阻力試驗
- 射電科學大氣和太陽風湍流實驗
- 記錄伽馬射線暴事件的伽馬射線暴(OGBD)檢測儀
先驅者金星軌道飛行器環繞金星的軌道


該探測器進行了雷達測高觀測,從而繪製了金星表面首張全球地形圖。
Remove ads
觀測哈雷彗星
1986年2月期間,由於哈雷彗星靠近了太陽,從地球上無法對它進行觀測,而先鋒金星軌道飛行器能夠從其金星軌道上觀測到哈雷彗星。在彗星2月9日的近日點處,探測器上的紫外光譜儀觀測到哈雷彗星慧核中水分的流失 [6]。
另請參閱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