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克洛林達·馬托·德·圖內爾
秘鲁女作家(1854—1909)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克洛林達·馬托·德·圖內爾(西班牙語:Clorinda Matto de Turner,1852年11月11日—1909年10月25日)是秘魯作家、記者。生於庫斯科,早年從事新聞出版業,並開始從事文學創作,馬托·德·圖內爾是秘魯土著主義文學、女權主義的先驅之一,其代表作有小說《沒有窩的鳥》等,其作品的爭議性迫使其流亡阿根廷直至逝世。
Remove ads
生平
克洛林達·馬托·德·圖內爾於1852年11月11日出生於庫斯科大區科亞區的保柳·奇科莊園(Hacienda Paullu Chico)家族宅邸,其祖父是庫斯科高等法院的法官曼努埃爾·T·馬托[1],1854年12月30日,她在庫斯科主教座堂的聖殿堂受洗,名為格里瑪內薩·瑪蒂娜(Grimanesa Martina)。然而,她後來使用了「克洛林達」這個名字,並以此名為人所知[2]。
在十歲時,她的母親格里瑪內薩·康塞普西翁·烏桑迪瓦雷斯(Grimanesa Concepción Usandivares)去世,克洛林達·馬托·德·圖內爾因此被迫輟學在家,照顧她的兩個弟弟拉蒙·塞貢多·大衛(Ramón Segundo David)和拉蒙·丹尼爾(Ramón Daniel)。在此期間,她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在地的大自然,並與當地原住民社區建立了更緊密的聯繫,還學會了克丘亞語,為其日後投身土著主義文學創作奠定了基礎[3]。1871年,她嫁給了英國醫生約瑟夫·透納(Joseph Turner)[4],隨即與丈夫一同搬到了安第斯山脈的廷塔小鎮,在那裡生活了十年。正是在這個小鎮,馬託了解到富人為了採集羊毛而招募、剝削原住民的制度,她也在自己的第一部小說《沒有窩的鳥》中對此進行了描述[5]。
Remove ads
1876年,馬托·德·圖內爾在庫斯科創辦了《娛樂報》(El Recreo),開始發表自己的文學作品,她的報章主要關注藝文,對政治議題保持緘默。同時代知名的作家胡安娜·曼努埃拉·戈里蒂、里卡多·帕爾馬等作家都曾在該報紙上發表自己的文學作品,她本人也和戈里蒂、梅塞德斯·卡維略·德·卡沃內拉等女性作家交往甚密[6]。1879年以後,硝石戰爭爆發,智利軍隊入侵秘魯,她開始支持安德烈斯·阿韋利諾·卡塞雷斯率領的土著軍隊保衛秘魯,她還將自己的房子改造成了一家野戰醫院,為與智利軍隊作戰的士兵提供援助。1881年,馬托·德·圖內爾的丈夫透納去世,留下了龐大的債務,她也因此陷入了財務困境,為了償還債務,她精打細算地經營着幾家企業,但仍不足以還清,於是,她遷到了阿雷基帕,並運用自己的文學和寫作專長,開辦了一個名為《月光》(La Luna)的在地文學專刊,報道各種文化活動和話題,從而擺脫了經濟困境,之後,她成為《錢袋》(La Bolsa)雜誌的主編[7]。
硝石戰爭結束後,秘魯戰敗,被迫將塔克納、阿里卡及伊基克割讓給智利。在重建階段的秘魯,該國的精英階層開始探討秘魯失敗的原因,其中,里卡多·帕爾馬將該國的戰敗歸咎於土著居民的懦弱無能,但很快遭到曼努埃爾·岡薩雷斯·普拉達等人的駁斥,除了批判帕爾馬等人的思想外,普拉達還主張文學應該反映社會現實,捍衛原住民權益,並於1886年參與創建了利馬文學社,甫移居利馬的馬托·德·圖內爾也加入了這個文學團體[8],1889年10月,她成為《秘魯畫報》的主編,並在報章上發表了小說《沒有窩的鳥》,當時的秘魯總統讀過此書後寫信給馬托·德·圖內爾,對她反映原住民被歧視問題表達了肯定,一些自由派人士也對她表示支持。但這本小說也因抨擊神職人員遭到了保守派人士的批判,加上她還曾允許巴西作家恩里克·科埃略·內托在《畫報》上發表講述耶穌和抹大拉的瑪利亞之愛情故事的小說《抹大拉》,認為權威受到挑戰的利馬大主教安東尼奧·班迪尼蒙席決定將她逐出教會,並禁止教友閱讀《秘魯畫報》,就連曾參與編輯《錢袋》雜誌的友人瑪麗亞·曼努埃拉·涅韋斯·布斯塔曼特也宣布抵制《畫報》,而天主教會也於1891年7月7日解除了對《畫報》的禁令,馬托·德·圖內爾最終於4天後辭去了《畫報》編輯的職務[9][10]。
即使受到天主教會的絕罰,馬托·德·圖內爾也沒有改變政治立場,並於當年發表了第二本關於原住民的小說《品性》,並將這部小說獻給先前在宗教裁判所事件中公開為她辯護的里卡多·帕爾馬等人。1892年,她在兄弟們的幫助下創辦了自己的印刷廠「平等出版社」(La Equitativa),只僱用女性員工,並在那裡出版了戲劇作品《伊馬克-蘇馬克...》(Himac-Sumac...),同年9月,他創辦了自己的文學和文化雙週刊《安地斯》(Los Andes),並於1895年初出版了自己的第三部小說《遺產》(Herencia),當年3月,尼古拉斯·德·彼羅拉推翻安德烈斯·阿維利諾·卡塞雷斯,失去卡塞雷斯支持的馬托·德·圖內爾也遭到了反對者的侵擾,被迫離開秘魯[9]。
1895年4月25日,馬托·德·圖內爾搭乘邁普號輪船離開秘魯,前往智利瓦爾帕萊索,隨後搭乘火車穿越安第斯山脈,來到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9][11]。1896年,馬托·德·圖內爾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創辦了《美洲香泥》(Búcaro Americano)雜誌,旨在為女性作家發聲,倡導女權主義,這份雜誌也令她得以延續自己長期從事的新聞出版業[12]。她還擔任阿根廷女子商業學校教員,亦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雅典人書店發表演講,肯定了女性作家為拉丁美洲文壇所做的貢獻[13][2]。
在生命的盡頭,馬托·德·圖內爾前往歐洲,先後遊歷了西班牙、法國、英國、意大利、德國和瑞士的旅程,一方面是為了自我教育,另一方面是為了了解歐洲女性教育的情況。她也把是次旅途中的經歷寫進了遊記《休閒之旅》(Viaje de recreo)中,該書附有250幅插圖版畫,在她1909年逝世後不久對外出版[14]。
1908年從歐洲返回阿根廷後,馬托·德·圖內爾的健康狀況每況愈下,最終因肺部充血於1909年10月25日在阿根廷去世。在秘魯國會的支持下,她的遺體被送回秘魯安葬[2],她起初葬在利馬的普雷斯比特羅·馬埃斯特羅公墓(Presbítero Maestro),2010年12月20日,在克洛林達·馬托·德·圖內爾文化促進協會的支持下,她被重新安葬在家鄉庫斯科的國定古蹟拉阿爾穆德納公墓中[15]。
Remove ads
作品
在創作初期,克洛林達·馬托·德·圖內爾受到同國作家里卡多·帕爾馬作品《秘魯傳說》的影響,創作了自己的《庫斯科傳說》,但未能有所突破[16]。之後,在曼努埃爾·岡薩雷斯·普拉達的影響下,她開始轉向土著文學創作,並先後出版了小說《沒有窩的鳥》、《品性》及《遺產》等[17]。
《沒有窩的鳥》是馬托·德·圖內爾的代表作,小說描述了同樣為神父私生子的土生白人男子曼努埃爾與原住民女子瑪佳麗塔(Margarita)相戀,卻因為身份懸殊無法結婚的故事,該作品對人物的刻畫細膩,描寫了被當局壓迫剝削的原住民悲慘的生活,抨擊了天主教會的黑暗虛偽,甚至因此一度遭到教會查禁。她的第二部小說《品性》則揭露了神父在聚會期間騷擾女信徒的惡行,第三部小說《遺產》則被視為《沒有窩的鳥》的續作,批判了利馬社會的虛偽[9]。這些作品的現實主義色彩以及對克丘亞語的運用也令其有別於《恩里基約》、《庫曼達》等以美洲原住民為主角的浪漫主義作品[18][19]。但她的作品在描寫秘魯原住民的生活方面效果不佳,對其心理素質的描寫猶有不足之處。而其作品的不足之處也在20世紀為何塞·馬里亞·阿格達斯等作家所超越[20]。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