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機關刊物
报刊类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機關刊物是指由某政黨、政府機關或社會團體出版的刊物,機關報則指他們出版的報紙。用以發布消息,宣傳自己的主張、政策,影響社會輿論。其中由政黨出版的機關報又稱黨報。政治團體出版的機關報通常帶有強烈政治色彩,立場鮮明。而學術機構等非政治團體的機關報則往往以消息發布為主。

概要
機關報於19世紀出現在歐洲和北美的工業發達地區,當時這些地區的政黨政治剛剛興起,各政黨的活動非常活躍,紛紛出版報紙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在東歐無產階級政黨革命成功後,也依靠機關報的「喉舌」作用來維持政權的合法性,媒體也成為「黨的喉舌」直接受控於中央,機關報也成為無產階級政黨專政的重要政治宣傳工具。在21世紀裡,自由獨立的大型商業性報紙居於各國主流地位,政黨或組織的機關報早已回歸內部消息發布的基本用途;但是在社會主義國家裡,如中國、朝鮮,完全服務於執政黨指令的機關報仍然扮演着重要的宣傳角色。
對機關報的判定主要是依據其內容、讀者的普遍看法或後人的研究。一般在社會主義國家指導性報紙通常會明確自己是某政黨或國家機構的機關報,直接受某政黨或國家機構的控制。而在非社會主義國家中的機關報並不會有空八股的一貫宣傳模式,通常會要依據內容或其它條件判斷。
專制社會體制內的機關報的分類往往依據所屬團體的行政區劃或組織上的分級,分為中央機關報和地區性或分支機關報。在領導關係上,機關報可以受所屬團體的領導機構的領導、監督,或者與團體的領導機構相互獨立,各司其職。中國共產黨、蘇共(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機關報通常以前一種形式為主。
Remove ads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機關報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共產黨是社會輿論的主要製造者,一黨獨大的政治性機關報在無產階級社會生活中扮演極重要角色。中國共產黨的機關報大體上可劃分為:
- 中央級:
- 省級:
(不完全)
Remove ads
![]() | 此章節尚無任何內容,需要擴充。 (2021年1月6日) |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機關報
- 朝鮮勞動黨:《勞動新聞》
- 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內閣:《民主朝鮮》
- 朝鮮人民軍:《朝鮮人民軍》
- 社會主義愛國青年同盟:《青年前衛》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的機關報
《人民報》(越南語:Báo Nhân Dân)是越南共產黨的中央機關報,被稱為「黨、國家和人民的喉舌」。1951年3月11日,《人民報》在反抗法國殖民主義的戰爭中創刊,繼承了胡志明創刊的《青年報》的傳統[1]。
《人民報》日發行量18萬份,周末11萬份;《人民月刊》發行量13萬份。《人民報》總部設在河內,在國外設有3個分支機構;在河內、胡志明市等7個印刷點印刷,向全國和國外發行。第一份電子版的《人民報》於1998年6月21日創立。
蘇聯的機關報
1918年3月3日,《真理報》報社隨蘇維埃政府一同遷至莫斯科。從那時起,《真理報》就正式成為了蘇共官方出版物,或稱「中央機關報」,負責向外部傳達領袖的精神,宣布政策及其變化等等,直到1991年被解散。直到1989年之前,全蘇聯的所有國營單位、軍隊單位和其他組織都被要求必須訂閱《真理報》。
其他一些國家機構也發行自己的機關報,譬如:《消息報》是蘇聯最高蘇維埃的機關報,主要闡述對外關係;《勞動報》是蘇聯總工會的機關報;《共青團真理報》是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的機關報;《少先隊真理報》(Пионерская Правда,英文:Pionerskaya Pravda)是少年先鋒隊組織的機關報。
1924年列寧死後,《真理報》曾一度成為斯大林的政治對手布哈林的權力基地。在《真理報》任主編期間的表現大大加強了布哈林作為資深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的地位。
類似的情況在1953年斯大林死後也出現過。斯大林之死造成蘇共中央的權力真空,而赫魯曉夫卻得以利用他與時任《真理報》主編的謝皮洛夫之間的聯盟關係成功排擠了總理馬林科夫,在權力鬥爭中最終占據上風。
中華民國的機關報
中央日報為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大陸時期之代表性的官方媒體。 1949年,中央政府撤退到臺北市;此後,《中央日報》接續在臺灣發行五十餘年,為中國國民黨黨營文化事業成員。在報禁開放前,《中央日報》銷量很高。於1960年代至1980年代間,《中央日報》與《中國時報》和《聯合報》並稱為「三大報」。第一次政黨輪替(民國89年,西元2000年)以前,《中央日報》與《青年戰士報》(後改名《青年日報》,目前為中華民國國防部所有之中文報紙)同為宣導官方立場的主要媒體。
日本的機關報
日報
周報月報
准機關報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