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全真道堂科儀音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全真道堂科儀音樂是香港道教全真道在舉行宗教儀式時所採用的傳統音樂,其歷史源流承傳自廣東地區的道教宮觀。這項傳統音樂在香港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吸收了粵劇、粵曲、廣東小曲等地方元素,逐漸演變出具有濃厚香港本土特色的風格。[1]
全真道堂科儀音樂在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肯定了其在文化傳承上的重要價值。[2]
歷史源流
香港的全真道堂科儀音樂,其根源可追溯至20世紀初。自1920年代起,大量來自廣東地區的道門弟子南下香港,並在此建立道堂。這些早期在港建立的全真道堂,如蓬瀛仙館,不僅成為了來自廣州、羅浮山、西樵山等地道侶的聚集地,也將廣東地區的儀式音樂傳統帶到了香港。[2]
自1950年代起,經過多位精通科儀音樂的大師整理與傳授,香港的全真道堂科儀音樂開始與本地文化深度融合。在這一過程中,它吸收了廣東地方音樂的元素,逐步發展成為具有香港獨特風格的道教音樂傳統。[2]
音樂特色
香港全真道堂科儀音樂是一套包含儀式動作、經韻唱誦及器樂演奏的綜合藝術形式。其最顯著的特色是與廣東地方音樂的結合,尤其體現在經韻的唱誦上。[1]
科儀中的經文和韻文的唱誦,其腔調深受廣東地方戲曲和音樂的影響。演唱時多採用廣州話,其旋律與唱腔帶有粵曲、粵劇及廣東小曲的韻味,形成了一種既莊嚴肅穆又富含地方色彩的獨特風格。這種風格使得儀式音樂不僅具有宗教的神聖性,也更貼近本地信眾的文化背景。[1]
在科儀中,器樂演奏主要扮演著烘托氣氛、輔助唱誦的角色。樂器與經韻唱誦相互配合,共同營造出宗教儀式所需的莊重、肅穆與祥和的氛圍。透過視聽元素的結合,完整地呈現了道教科儀的豐富內涵。[2]
主要傳承團體
在香港,傳承全真道堂科儀音樂的團體眾多,其中以位於粉嶺的蓬瀛仙館最具代表性。
蓬瀛仙館於1929年由廣州三元宮主持麥星階道長等約八十名道教弟子創立,傳承全真龍門派的道脈。[2]作為香港歷史最悠久、規模較大的全真道堂之一,蓬瀛仙館不僅完整地保存了傳統的科儀音樂,更在數十年的傳承中,使其發展出鮮明的本地特色,成為香港全真道堂科儀音樂的典型代表。[1]館內至今仍保留著許多具有歷史價值的法器、水陸畫和經書,為研究此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2]
傳承與保育
為了更好地保存和推廣這項珍貴的文化遺產,相關團體及政府部門均作出了不少努力。
2014年12月3日,國務院公布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香港的全真道堂科儀音樂成功入選,標誌著其文化價值獲得國家層面的認可。[2]
在保育方面,蓬瀛仙館扮演了關鍵角色。該館推行了一個名為「香港全真道堂科儀音樂電子資料庫」的重點保育項目。此計劃旨在運用現代電子科技,對科儀音樂進行系統性的記錄與保存。資料庫內容豐富多樣,包括不同種類科儀音樂的實錄影片、珍貴的歷史圖像及詳盡的文字解說,並附有字幕及樂譜供大眾閱覽和研究。該電子資料庫以長期營運為目標,持續上載資源,讓廣大市民能夠深入認識這項傳統的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背後的道教歷史與文化。[2]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