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六一六事變
以陳炯明為首的武裝政變事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六一六事變(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又之稱爲廣州蒙難、陳炯明叛變)為1922年6月16日廣州一場武裝政變。陳炯明因主張聯省自治而與堅持北伐統一的孫文政見相左,故當日突然率部下粵軍發難,武力驅逐孫文並消滅廣州軍政府;期間粵軍炮轟總統府、逼孫部繳械並占領炮台兵工廠等軍事要塞,孫中山則率海軍戰艦炮擊粵軍報復。
![]() |
Remove ads
背景
总结
视角
1920年7月直皖戰爭後,段祺瑞下台,但是控制北京政府的直系奉系軍閥仍然沒有恢復《臨時約法》。8月舊桂系把持護法軍政府發難揮師進攻粵東閩南,第一次粵桂戰爭爆發,陳炯明所部粵軍從福建回師,11月擊敗桂軍奪回廣州後邀請孫中山、唐紹儀、伍廷芳回廣東。孫中山抵達廣州改編軍隊由其直轄。
1920年12月12日,孫文召集殘留廣州的非常國會議員開會,但因法定人數不足無法開會,遂召開座談會。與會者多主張在廣州建立民國中央政府、另立總統。1921年1月1日,孫文在軍政府發表演說稱:
此次軍府回粵,其責任固在繼續護法,但余觀察現在大勢,護法斷斷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吾人從今日起,不可不拿定方針,開一新紀元,鞏固中華民國基礎,削平變亂。方針維何?即建設正式政府是也。蓋護法不過矯正北政府之非法行為,即達目的,於中華民國亦無若何裨益。況護法乃國內一部分問題,對內仍承認北京政府為中央政府,對外亦不發生國際上地位之效力。所以數載以來,北政府尚自命為中央政府,外人仍承認之,而視我等則為土匪,視我等護法區域則如土匪區域。……此種機關,豈能代表中華民國而與北庭對抗乎?[1]
陳炯明主張實行「聯省自治」(省民選舉議員和地方長官等),建立美國式民主聯邦;這與孫中山的北伐、武力統一的主張有所衝突。
1921年1月12日,由廣州殘留議員組織的「非常國會」在廣州復會。4月7日,非常國會選舉孫中山為「非常大總統」,北京政府、直系、奉系軍閥及湘、桂、鄂等省均不表示承認,廣東省議會亦開會反對。孫中山實施武力統一全國之策,與陳炯明的聯省自治主張發生衝突。陳炯明主張先定省憲,以確立民治的基礎;再議國憲,循序漸進地推進和平統一。他認為北伐系消耗廣東的資源與北方爭霸,並命部下向孫文提出了如下質詢:
一、南方選舉總統,無異自樹目標。一旦北方來攻,何以御之? 二、廣東現時軍實是否充實,餉項是否豐饒?果有戰事發生,究竟能支持幾時?[2]
6月桂系軍閥再次進逼廣東,是為第二次粵桂戰爭,陳炯明帶兵迎敵。此戰雖擊敗桂系,但粵軍戰後死傷全軍五分之一,士氣頓遭重挫。
10月8日,「非常國會」通過孫文遞交的「北伐出師案」。孫文隨即將粵軍編為約3萬人的「北伐軍」,於15日向廣西進發。12月4日,孫文抵達桂林,在此設立「北伐大本營」。陳炯明對此進行抵制,拒不離開廣州。
1922年2月13日,北伐軍進抵湘南[3]:301。
3月,在陳炯明的勸說下,滇省督軍唐繼堯表示不會支持北伐,湘省督軍趙恆惕亦拒絕北伐軍取道全州入境。[2]3月21日,粵軍參謀長兼第一師師長鄧鏗在廣州遭人刺殺,國民黨指控陳炯明為兇手[3]:443,但亦有人認為鄧鏗不是被陳炯明所殺。[4]
4月16日,孫中山在梧州召開軍事會議,決定將北伐大本營遷至韶關,陳炯明拒絕參加會議[3]:443。20日,陳炯明辭去廣東省長、粵軍總司令之職,率部離開廣州,返回惠州,布防於石龍、虎門一帶,同時命令部將葉舉率部火速由桂返粵,孫中山遂以伍廷芳為廣東省長[3]:649。
5、6月間,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孫中山認為廣東已經穩定,便於5月6日協同胡漢民、許崇智出師北伐,與奉軍張作霖一同夾擊直系。但5月8日奉軍戰敗消息傳來,葉舉等人見狀便於當日率軍抵達肇慶,5月9日,北伐軍自韶關出發,兵分三路進入江西,5月10日孫中山電令廣州衛戍司令魏邦平,要求各軍不得擅自開進廣州,要求葉舉部駐紮於肇慶、羅定、陽春、高州、雷州、欽州、廉州等地,但葉舉拒不從命,於5月18日開進廣州,提出「清君側、除宵小」等口號,矛頭指向胡漢民、廖仲愷、許崇智[5]。20日,葉舉又與粵軍諸將致電孫文,要求恢復陳炯明廣東省長、粵軍總司令之職,遭孫文拒絕[2][3]:654。23日,蔣介石致函陳炯明,勸説其服從廣州政府[3]:665。
5月25日,北伐軍占領南安,蔣介石向孫中山建議先鞏固後方再北伐[3]:884。27日,孫中山任命陳炯明「以陸軍總長辦理兩廣軍務,所有兩廣軍隊,悉歸其調遣」,陳炯明拒不就任[3]:890。31日,廖仲愷致電蔣介石,促其南下制衡陳炯明[3]:917。6月1日,為說服陳炯明參加北伐,孫中山令胡漢民留守,帶兩營警衛自韶關返回被粵軍控制的廣州城,命令陳炯明到廣州面談,陳炯明則不做回復[3]:919。6月2日,孫中山派人勸説陳炯明,未果,孫中山電令蔣介石立即率軍赴廣州[3]:745。同時北洋直系曹錕等人提出方法,要求南北總統共同下野,以促進和談。5月28日孫傳芳通電全國,請求南北總統一起下野,29日齊燮元電勸徐世昌退位。直系諸將領、官僚一時間紛紛催促徐世昌下野,徐世昌本來就是1918年段祺瑞與馮國璋爭鬥起來推舉出的中間派,無兵權也無人望,被迫於5月31日發表通電聲稱自己願意下野,但要「合法辦法」辭職,希望延緩一些時間。6月1日天津舊國會203名議員發表聯合宣言,指責徐世昌為非法選舉上位,6月2日吳佩孚部下錢少卿打電話到總統府多次,詢問徐世昌何時離開北京。如此種種,導致徐世昌被迫下台。[3]:937[5]
6月3日,葉舉宣布廣州戒嚴。同日,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暨北方知名人士二百餘人致電孫中山,請孫實行與北方總統徐世昌同時下野的前言。孫後來澄清從沒有與徐世昌同時下野的約定。
“ | 與徐同時下野之約言,不知其從何而來。吾在民國元年,曾有與宣統同時退位之語,而今日與徐同時下野之說則無有;其或造謠生事者,根據於與宣統同時退位之語而來,不過假此以熒惑世人耳目耳。如吾果有與徐世昌同時下野之語在前,是無異承認其為合法、承認其為正式總統,安能為之?吾之就總統職者,乃知名器之不可假借、職權之不可虛懸,正名定位,不使是非混淆,以亂天下人之耳目。名分既定,則吾自無與徐同時下野之理。[6] | ” |
事實上,最早提出南北總統同時下野的是孫傳芳於1922年5月28日給廣州護法政府的通電。[7]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原始文獻:宜昌孫傳芳主張孫徐退位之電文
6月6日,上海各界聯合會對駐華各國公使發表聲明,尊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唯一大總統。[3]:982-9836月8日,李烈鈞、許崇智、黃大偉、汪精衛等通電,主張以孫為中華民國正式大總統。[3]:1013
黎元洪撤銷了對孫中山的通緝令,並於6月15日下令全國停戰。[5]此時北伐軍已占領吉安,陳炯明乘機要求南北總統同時下野[3]:1056。
Remove ads
陳炯明兵變
6月13日,陳炯明密令部下,準備襲擊廣州,陳軍在白雲山一帶宣布戒嚴,葉舉等人紛紛前往廣州[3]:1040。同日,北伐軍占領贛州,檢獲陳炯明與吳佩孚、陳光遠圖謀夾擊北伐軍的電函多件。主要有[8]:105-107[3]:1041:
(一)吳佩孚抄示陳光遠與陳炯明11日電。略謂:前與尊處所定夾攻孫軍計劃皆未照行,本月7日,雖擊敗逐退孫軍於贛州城三十餘里外,但敵增兵前進,志在得城。贛州一失,全局即難收拾。務於本月15日以前,照行所訂計劃,否則所訂南北統一後北南吳佩孚、陳炯明正副總統條件,概作廢紙。
(二)贛州搜出之陳炯明與陳光遠電。陳炯明去電略謂:「貴軍宜聚兵三南,予由惠州夾擊,必操勝算,對許崇智所部及其本身,務取完全消滅主義,對黃大偉、李烈鈞等軍,實行繳槍解散。」陳光遠回電略謂:「三南地方遼闊,贛軍不敷分配,今引孫軍深人,贛城險固,死亡必多,足下以後夾擊,敵必首尾不顧,是為上策,望尊處照辦。」
(三)許崇智軍攻克贛州時,又搜獲陳炯明部與贛州密函。略謂:孫定18日總攻擊,「陳部決計先期與我軍協同動作。敵右翼最強,宜先翦除,請我帥速令重兵出三南,陳部即由連平進兵,與我軍夾攻之。南雄方面,是否應與三南同時並進,信豐方面軍隊若干,何日可出三南,均請先電確示,以便告陳部動員相應」。
6月15日,廖仲愷奉孫中山之命前往惠州邀請陳炯明出面,在石龍被扣留[3]:1053。當天,葉舉、洪兆麟、楊坤如等於白雲山總指揮處開秘密會,晚10時,葉舉指授諸將領圍攻總統府、占領行政機關及派兵進駐韶關各方略。並懸賞二十萬元謀害孫中山,許事成後大掠三日。由洪兆麟部首先發難。[9][8]:118-119
6月16日,陳炯明部占領廣州,宣布取消廣州政府,部下劫掠各重要機關,斷絕廣州與外界交通,聲明服從舊國會,並炮擊總統府和觀音山住所粵秀樓。15日夜10時,廣州政府接到陳炯明即將叛變的密報,16日凌晨3時,探得陳軍各部從市郊向市區開動,孫中山旋即離開總統府前往海珠[3]:1067。孫中山剛到海珠,陳軍就控制了廣州,封鎖各交通要道[3]:1067,於4時占據各政府機關,並向總統府圍攻,陳軍從觀音山上掃射粵秀樓一帶,被總統府衛隊擊退,上午10時,陳軍從觀音山炮擊粵秀樓,總統府衛隊長姚觀順率部掩護宋慶齡等人潛出[3]:1068[10]。孫中山各部隊相繼遭到繳械。總統府警衛軍,被第二師軍隊收繳。駐於兵工廠的陳策、朱卓文所部五營,死力抵抗,堅守附近之五座炮壘,與陳軍楊坤如部戰鬥數小時之久。後為楊部猛力攻擊,卒將該軍擊潰,死傷甚眾。海軍陸戰隊的長堤司令部,被熊略旅長所部繳械。而廣東此時的要塞虎門炮台,當日已為黃鳳綸所占領,鍾景棠部也先已占領魚珠等炮台。[11][3]:1068長洲炮台因司令馬伯麟率海軍陸戰隊堅守,與海軍艦隊成犄角之勢,使得叛軍不能陳兵北江,以阻礙北伐軍回粵。[12]
Remove ads
总结
视角

登上永豐艦後,孫文率領珠江上忠於其的海軍艦隊對陳軍進行砲擊。在此過程中,關於砲擊的目標、傷亡,是否針對平民等,各方各執一詞。
登上永豐艦後,孫文首先下令入贛北伐軍回師攻粵。6月16日晨,外交部長伍廷芳登艦謁孫,孫向伍表示:「今日我必率艦隊,擊破逆軍,戡平叛軍而後已。否則,中外人士必以為我已無戡亂之能力,且不知我之所在」[13][3]:1070。
6月17日晨,孫中山率領「永豐」、「永翔」、「楚豫」、「豫章」、「同安」、「廣玉」、「寶壁」各艦出動,由黃埔經過車尾炮台,「駛至白鵝潭,乃命各艦對大沙頭、白雲山、沙河、觀音山、五層樓等處之叛軍,發炮射擊。各叛軍聞聲落膽,皆紛紛棄械逃遁」。後各艦經中流砥柱炮台返回黃埔。[14][3]:1071午前5時,粵軍鍾景棠部下一千人,迫使孫軍陳策部下三百人解除武裝。但陳策因附近停有炮艦四舸為後援,不輕易屈服,雙方因之展開戰鬥。正午,「永豐」艦及炮艦二舸通過珠江,在行駛中,用小口徑炮向對面河之陳軍宿舍轟擊至數十發,陳軍以小槍應之。此次變亂,因不帶挑釁外國人色彩,故一般外人頗為安定。[15]午後5時許,海軍又一度開炮,但不久即停[16][3]:1071。而據美國駐廣州領事報告[17],孫中山16日午後,即開始炮轟廣州市,17日下午又重行開炮。(This bombardment was repeated Saturaday,June 17)。17日下午1時,孫文率「永豐」等七艦從黃埔出動,在廣州內河海珠、天字碼頭、士敏土廠前各處炮擊市區,又向白雲山、越秀山、大沙頭、沙河等處遙射。至下午3時,第一輪炮擊結束。5時,第二輪炮擊開始,至7時結束。兩輪炮擊共開炮約100發,着彈點多為人煙密集的城區。
炮擊發生時,海珠一帶居民紛紛呼救,街上行人被成片炸倒;在東堤一帶,幾乎所有商鋪全被炸毀,賓客滿座的冠月茶樓更是直接中彈,30餘人或死火傷;在河南、越秀山、沙河、大沙頭,民房多被炮擊損毀。在兩輪炮擊中,廣州房屋損失總計不下500萬元,無辜平民死難者多達數百人。但在國民黨方面則稱此為「叛軍死於炮火者約數百人」[18]。根據國民黨的記錄,孫中山於16日表達了自己發炮的目的:「令艦隊發炮轟擊廣州叛軍,以示正義之不屈,政府威信猶在」。是日(十六)晨,外交部長伍廷芳登艦謁孫,孫向伍表示:「今日我必率艦隊,擊破逆軍,戡平叛軍而後已。否則,中外人士必以為我已無戡亂之能力,且不知我之所在」[19]。十八日,美國副領事侯士頓(J.C. Huston)登艦謁孫中山,抗議美國在長堤的房產受到炮轟的毀傷。侯士頓向美國務院報告說[20]:
在星期六(十七日)的炮轟中,兩座美國房樓給炮彈毀損了。樓外明顯的懸有美國的國旗,一位美國人差點給機關槍流彈所傷。廣州基督教書院也為一大炮流彈所擊。
一般人認為孫中山將會繼續轟炸。因此我覺得應向孫提出抗議。在十八日,我偕同美國駐南中國艦隊司令班爾上校(Captain Baum)到黃埔海圻艦上會晤孫中山。我向他抗議美國在長堤的房產受到轟炸的毀傷,並指出廣州是無軍事設防的城市,無辜平民已死傷不少。孫答曰:『我轟炸廣州也是一個抗議。明天我將繼續轟炸。假如你能說服這些軍隊(指粵軍)退出市外,而由魏邦平來維持善後,我就答應不再開炮。』我(美國領事自稱)告訴孫中山,說我不是來做調人的,所以不能干預他們的事。
當孫中山於16日下令海軍開炮時,艦隊司令溫樹德「意頗猶豫」[21],而各艦艦長「皆不願開炮,但為孫派嚴密監視,謂天大事情,由總統負責,各艦長無話可說,只得向空亂轟一陣,當時毀壞地方較少,實原因於是」[22]。但是,根據美國領事所得的情報,艦上軍官被水手以手槍威脅,強迫向長堤岸上市區開炮,這些水手是孫中山前在「海員公會」(Seamen's Union)招募上船的[20]。
一名在東堤的逃難者對砲擊表示:「從前龍(濟光)莫(榮新)在粵,地方瀕危,尚不敢驚擾居民至此。今次彼此同是粵人,仍不惜糜爛大局,真可哀矣」[23]。事件發生後,葉舉等粵軍將領電請當時在惠州的陳炯明返廣州維持局面。章太炎也於19日發電文支持陳炯明貫徹其「聯省自治」的主張,並另電勸孫「去」非常大總統之「號」,離開廣州。電文中說[24]:
惠州陳競存先生鑒:徐酋(徐世昌)將覆,僕已電勸中山去號,中山暗於時機,而君又果於報復,遂成此禍。但中山可仇,西南聯省果可背,「聯省自治主義」果可棄否?願君明以教我。
當日,海軍全體官兵通電討伐陳炯明。電謂:「我等奉命聲討,先行炮擊,冀其私心一悟,改逆從順,免受天誅。如彼仍頑抗,恤惡不懸,當合各省護法大軍,協同掃蕩,以免護法大業,功虧一筏,謹馳電聞。」[8]:153下午,孫中山駐省城軍艦炮擊東關及白雲山陳炯明部,廣九車也震毀一部,陳軍搶掠甚慘。[10]海軍受到還擊之後,各艦即退出省河。[25][3]:1213
國民黨方面認為,陳炯明部在兵變後控制與論,「粵城各報,因受檢查,對於戰事,完全不能登載。」「廣州自陳炯明舉兵變亂後,一切新聞消息及報告、專論均己失其自由,除霄港報館尚有一二家未被收買者外,鮮能得其真相。」「各通訊社及訪員發出之新聞多被檢閱,並禁止登載。」[26]學者伍立楊認為,孫炮擊的是「叛軍駐點」,而不是市區的居民房,部分報刊曲解孫中山炮擊廣州[27]。孫中山本人則認為,炮擊「叛軍駐點」對廣州市區居民造成的損失,應由陳炯明承擔[26]。
蔣中正其時正在家鄉奉化守制。18日,孫電促蔣來廣東,6月29日蔣到黃埔,登上永豐艦見孫,此時,因珠江江面已基本被粵軍火力封鎖,「永豐」等艦已走投無路。形勢持續惡化,永豐艦受到威脅,蔣介石急請孫移居下艙,而自守舵樓,冒險通過車歪炮台,直駛至白鵝潭,始脫離險境[28]:112。7月8日,艦靠近英法租界沙面,泊於白鵝潭。由於白鵝潭系廣州對外通商口岸,由英法軍隊控制,孫文遂能在此躲避粵軍火力。蔣在孫處於危難而急需時趕來,使得孫在以後對蔣有更深、更多之信任和期望[29]:164。蔣奉孫電召赴永豐艦參贊軍事行動達42日,咸認蔣日後在國民黨內政治地位的攀升此為重要之契機。[30]孫中山的後人回憶,陳炯明聽聞蔣登上永豐艦後,面色發青,說蔣在孫身邊,必定出許多鬼主意[29]:165。19日,孫中山下令北伐軍從江西回師戡亂[3]:1151。20日,陳炯明突襲佔領韶關[3]:1154。
22日,黃埔附近的海軍將領徐樹榮、李天德、李安邦等率軍前往海珠,與孫中山計劃反攻廣州[3]:1182。23日,孫中山從楚豫艦前往永豐艦[3]:1193。因深恐孫文再次開炮轟城,廣州總商會於6月27日派出25名代表,由伍朝樞隨同,前往永豐艦與孫文交涉。在聽完代表們講完城內遭炮擊造成的情況後,孫文說:
若果陳氏今早抵省,我即今早開炮;今晚返省,即今晚開炮。汝等既贊成之,則自負責任。如其不來,我亦何必開炮……總之,陳氏一日在省,則省城地方一日不寧。汝等既系來請我勿再開炮,這又何難。若能本汝等之良心,主張不歡迎陳氏,作消極的抵制,則彼自討沒趣,自然不來省,則我亦可日內離去省城。否則彼來,我亦可來耳。[31]
Remove ads
孫中山反擊

6月23日,香山縣長吳鐵城與順德縣長周之楨聯合宣布獨立,合兩縣民團六千人擁護孫中山。[32]陳永善帶兵二千人、飛機二架,赴香山剿辦,「擊退孫系縣長吳鐵城所部,並擊斃吳部民軍六十餘人。吳已敗走,香山全歸陳炯明部占領,袁帶所部已返香山」。[33]
此次粵變突然,一時改變雙方的力量對比。陳炯明軍隊乘北伐軍隊陸續入贛之隙,占據眾多交通機關及工廠。6月27日,胡漢民率領贛南北伐軍準備回師廣州[3]:1222。30日,李烈鈞亦率領滇軍回粵[3]:1240。此時,因北伐軍大部已返韶州,孫中山遂決定與陳軍決戰,下令加強黃埔戒備,防止長洲炮台失守。海軍司令溫樹德下特別戒嚴令,各艦長前往永豐艦,表示服從之意。[34]同日,蔣作賓繳獲陳炯明與陳光遠相約夾擊北伐軍的電報。電稱:「北伐軍攻下贛州,抄獲陳光遠、陳炯明往來電二十餘通,內容系約定夾擊李烈鈞、許崇智者。」[35]
7月1日,北伐軍各部抵達廣州城外,陳炯明假意致電孫中山求和,同時試圖買通海軍襲擊長洲,事敗[36]:1。同日,香山民軍黃明堂占領雷州,欽廉發生兵變,陳炯明、葉舉等「已處於四面楚歌之中」。[37]7月2日,北伐軍許崇智、李福林、朱培德、黃大偉各部進入粵境,誓言三路進攻韶關。陳炯明分兵堵截,異常忙碌。孫中山召見各艦長,要求堅守黃埔[36]:8。同日湘南北伐軍主力抵達韶關郊外[36]:9。4日,280名國會議員電請孫中山令海陸軍限期剿滅陳炯明[36]:18,廣東國民大會亦通電討伐陳炯明[36]:19。5日,陳炯明再次向廣州政府求和[36]:20。8日,許崇智率北伐各軍集結南雄[36]:29。
7月9日,海軍陸戰隊隊長孫祥夫部投靠陳炯明,長洲炮台失守[36]:31。10日,孫中山率海軍各艦轟擊車歪炮臺,進駐白鶴潭[36]:71。11日,北伐軍進攻韶關[36]:76。13日,陳炯明求援於吳佩孚、李厚基,吳已電令閩督李厚基就近出兵援粵,李乃將王獻臣團改編為旅以出峰市,高全忠之第二師出韶安,又令辛桂芳月編一旅出平和,分三路入粵,以斷北伐軍之後路。[38]15、16日,北伐軍進攻帽子山,與粵軍大戰。18日,許崇智部克服翁源,隨後旋失旋復,兩日後復失。19日,陳炯明心腹陳覺民求援於吳佩孚,請吳迅攻贛南,「務將孫中山之部眾殲除,以杜後患」。[39]同日,陳炯明軍試圖以水雷炸永豐艦失敗[36]:125。滇軍亦驅逐柳州的陳軍[36]:126。
7月22日,海軍報告陳軍擬在白鵝潭謀害孫中山未逞。[40]同日,北伐軍退出韶關、翁源,駐始興之北伐軍三千人被包圍。陳炯明部因軍費浩繁,「特開賭業以資應付軍餉,將所有賭博稅金既充軍費」。待戰局告一段落,陳炯明至廣州後,再行綦止。[41]24日,許崇智中路軍在河源遭受重創,陳炯明軍改守為攻。由於連續作戰、戰線延長,形勢對北伐軍不利,粵軍定於26日發起總攻擊。陳炯明任關國雄為駐梧水陸各軍總指揮,命黃志桓率部開赴韶關。[42]27日,許崇智部與陳軍在英德、新豐各處激戰,僅英德一縣即得失凡三次,最後粵軍洪兆麟、葉舉、鍾景棠等全力奪回。北伐軍仍然屯駐於翁源、曲江一帶,而與陳軍相持不下。[43]29日,北伐軍自韶關附近失利,被迫全線退卻,直至始興縣屬之江口,收容部隊,重加整頓。[44]

8月3日,北伐軍許崇智部於粵東北失利,退入福建[36]:126[45],孫中山派人赴福建聯絡王永泉[36]:234。4日,陳炯明占領南雄[36]:236。7日,蔣介石以韶關未復,贛南復失,南雄不保,第一師降敵,前方軍隊已失重心,勸孫中山離開廣州,另圖發展[36]:256。次日,居正、程潛亦勸孫中山離粵,另謀出路,孫中山未允。9日,北伐軍回師途中,在韶關遭到陳軍阻擊。同時,受到曹錕、吳佩孚所派北軍的進攻及廣西陸榮廷舊部沈鴻英在贛西的襲擊,三面受敵,不得不分途向贛、湘、閩、滇等地退卻。回師平叛之舉,終於落空。[46]孫中山被迫於是日離開廣州,前往香港[36]:266。10日,孫中山抵達上海[36]:272。
英國總領事傑彌遜於11日向北京英公使作下面一段報告[47]:
八月八日下午,孫中山的美籍顧問諾曼來訪,他說他和孫談了一天,孫決定要離開廣州,問我能否相助。諾曼並秘密的告訴我,現泊在廣州的日本驅逐艦隊的隊長曾表示願意帶孫離粵,但是,孫決定不接納,因恐怕受日本保護,會給美國一個不良的印象。我與香港海軍當局商量後,即告訴諾曼說「摩漢」兵艦(Moorhan)將可送孫去香港,然後他可轉乘郵船「俄國皇后」(Empress of Russia)赴滬。
無疑的,孫中山這次在南方的逗留,給廣東和廣西兩省一個浩劫(calamity);其在政治上的無能(political incompetence),也是一個特出的例證。
根據香港英文報刊士蔑西報的報導,孫離粵的消息傳出後,廣州市民大感快慰。半閉門的商店,立刻全行開業。十日晚,全市放爆竹[48]。8月15日,陳炯明回到廣州自任粵軍總司令[36]:309。
Remove ads
後續
1922年10月,孫文將忠於其的北伐軍改名「討賊軍」,任命許崇智為「東路討賊軍」總司令,蔣中正為參謀長,從閩南方向討伐陳炯明;又派鄒魯聯繫駐廣西的滇、桂軍及駐西江的粵軍,組成「西路討賊軍」。滇軍楊希閔、桂軍劉震寰、沈鴻英等部代表於12月26日在廣西藤縣大湟江舉行「白馬會盟」,出師討伐陳炯明[49]。
1923年1月,流亡的孫文與蘇聯外交部副部長越飛在上海見面,商談中俄兩黨合作問題後,於1923年1月26日共同發表宣言。同月,「西路討賊軍」進入粵境,陳炯明戰敗。14日,忠於孫的粵軍紛紛倒戈,擁護孫回粵。陳炯明次日通電下野,率忠於其的粵軍撤往惠州。1923年2月15日,孫文回到廣州,並於3月2日在廣州重建海陸軍大元帥大本營(廣州革命政府)。
在陳孫決裂之前,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對陳炯明和孫文二人均有聯繫與合作。蘇俄代表如馬林、西比里亞科夫對陳頗為讚賞,甚至認為其治國能力不下於孫文。陳獨秀亦意識到陳孫必將分裂,認為「論道理應聯孫、論實力應聯陳」[50][51]。
在中國共產黨方面,當事變爆發,孫的總統府遭炮轟後,中共中央發表緊急決議支持孫文。而中共黨員陳公博(廣東人)則公然在報刊上支持陳炯明。中共中央特派員張太雷抵粵要求其赴滬解釋時,陳公博則表示其「今後獨立行動,不受黨的約束」,更在黨組織會議上宣布另組「廣東共產黨」。1923年春,中共中央以「分裂組織、違抗紀律」為由將其開除黨籍,成為中共黨紀史上首個被清除的一大代表。此後陳公博在赴美留學期間,徹底轉向反對共產主義的立場[52]。
事變之後,共產國際最初仍未立即棄陳,部分代表在報刊上稱陳為「革命督軍」。隨著時間推移,馬林、越飛等人逐漸認識到陳既無意推行社會主義改革,也日益「右傾」,認為其對革命缺乏實際助力。陳獨秀此後向共產國際坦言,陳炯明「對社會主義毫無研究與信仰」。1922年7月,共產國際正式決定推動國共合作,採取「黨內合作」的方式,並命令中共服從。這與中共二大原先的「黨外聯合」路線有所衝突,但最終在馬林強力推動下,中共領導層(雖有爭論)仍同意部分黨員加入國民黨,並在杭州西湖會議確定「聯孫反陳」的方針。孫文在陳炯明兵變,被迫流亡上海後,也因勢所迫,轉而公開接受蘇俄與中共的協助,開始改組國民黨,從而開展第一次國共合作[50][51]。
Remove ads
紀念
1923年8月14日,為紀念事件一週年,孫文與宋慶齡同該艦官兵重登永豐艦[53]:161。1924年,國共展開合作,廣州革命政府在蘇聯的支持下,成立黃埔軍校。孫文特地選擇六一六事變發生的6月16日作為開學典禮的日子,並在演講中提及兩年前的六一六事變,要求聽眾堅持「革命主義」[54][55]。
此後,國民黨及其機構(如黃埔軍校等)均會在6月16日舉行紀念活動(後稱為「總理廣州蒙難紀念日」),內容一般為要求國民黨員毋忘孫文之「革命精神」等,此後6月16日更被南京國民政府定為一系列「革命紀念日」之一[56]。如蔣介石曾在事變七週年(1929年)發表「告同志書」,謂:「此役為本黨革命過程中嚴重之挫折,然總理大無畏精神所啟示,卒肇後此革命進展之始基;可見唯努力革命為能支配一切環境,而總理所謂最後勝利,必當歸於最後努力者,實為吾黨同志應永遠遵守之寶訓」[57][58][59][60][61]。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