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六份內大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六份內大屋[1]或稱六份內古屋[2]、六份內老屋[3]、六份內古宅[4][a],位於浙江省平陽縣鳳臥鎮鳳林村,是一座建於清朝中期的木結構民居[3][2][4],典型的浙南傳統民居建築[1]。
1937年至1938年,劉英、粟裕率領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以及中國共產黨閩浙邊臨時省委員會機關在此駐紮。2017年1月13日,以紅軍挺進師駐地(平陽)舊址之名列入第七批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1]。
歷史
此座民居始建於清朝中期,一說是乾隆年間[4],一說是嘉慶年間[3],據稱是當地財主黃維浩用時四年完工。建成時,為三進三退的大屋[4]。現存建築為二十多間的兩進房屋,屋名「六份內」[3][2][4][a]。
1935年2月,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作戰失利,中共中央以突圍部隊組建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政委劉英、師長粟裕率部進入浙南,開展浙南三年游擊戰爭[b],先後開闢浙西南、浙南游擊根據地[3]。
1936年時,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已在平陽縣活動[1]。1937年9月開始,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將分散在浙南、浙西南的各部陸續集中於平陽縣的鳳林、大屯、山門街等地[3]。9月下旬,劉英、粟裕率部進駐鳳臥鎮鳳林村[1]。以六份內大屋為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中國共產黨閩浙邊臨時省委員會機關駐地。當時屋主為鄭志西老人[4]。
1937年11月上旬,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在六份內大屋前,召開全體指戰員大會,宣布番號正式改為「國民革命軍閩浙邊抗日游擊總隊」,司令員粟裕、政委劉英[3]。部隊番號後又改稱新四軍第三支隊第七團隊[4]。此外,還在六份內大屋舉辦第一期軍政幹部訓練班,對部隊進行集訓整編,召開閩浙邊臨時省委第十二次擴大會議等[1]。1938年3月,粟裕率領五百餘人從山門街出發北上抗日。部隊在鄰近六份內大屋的水尾宮舉行北上抗日誓師大會[3]。
2010年冬,鳳臥鎮人民政府在六份內老屋前樹立「工農紅軍挺進師駐地 閩浙邊臨時省委機關駐地 修繕碑記」。碑記稱「2008年8月12日,時任溫州市紀律書陶時梅攜市紀委(監察局)機關幹部」在鳳林村考察。認為「鳳林村是革命老區[……]保存了許多值得瞻仰的革命遺蹟,隨後撥專款20萬元對工農紅軍挺進師駐地(閩浙邊臨時省委機關駐地)進行修繕,恢復了原貌,展現原有劉英、粟裕辦公室、軍政幹部訓練班教室等,以供後人瞻仰」[2]。該處建築又稱為紅軍挺進師司令部駐地舊址。其所在鳳林村還有中國共產黨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會會址、鄭海嘯故居、鄭明德紀念館等紅色景點。《鳳臥鎮歷史文化保護規劃圖》顯示,建築鄰近鄭海嘯故居(屬鳳林村房山自然村),位於其北側[5]:34。2021年5月,鳳林村列入浙江省第六批歷史文化(傳統)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6][5]:29。
2017年1月13日,以紅軍挺進師駐地(平陽)舊址之名列入第七批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序號266,分類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物[7][5]:29。
Remove ads
建築
現存建築占地面積約129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810平方米。建築坐西朝東,沿中軸線依次為前廳、正廳。前廳、正廳與左右廂房組成二層四合院式[1]木構建築。現按原狀保持較完整的有位於左側廂房的劉英、粟裕辦公室和臥室,位於前廳的軍政幹部訓練班教室等[2][3]。正廳懸掛平陽縣知事郭曾甑在民國十一年(1922年)題寫的匾額「望重杖朝」和劉英借平陽縣縣長徐用名義題寫的「禮隆杖國」匾額。「禮隆杖國」匾額是劉英為祝賀屋主鄭志西老人七十壽慶所題[4]。
房屋庭院用鵝卵石鋪成,大門外則是用鵝卵石鋪成的大曬場[3]。
「紅軍挺進師駐地(平陽)舊址保護要求,保護範圍:東、南兩面以該建築圍牆為界,西、北兩面以建築後檐檐口投影線向外延伸2米為界。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範圍線向外各延伸15米。」[5]:33
備註
注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