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六安漢代王陵墓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六安漢代王陵墓地,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是西漢諸侯國之一的六安國王室家族陵墓群。該墓的發現被評為中國「200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2013年3月5日獲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

事实速览 六安漢代王陵墓地,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發現

2006年3月,建設國家重點工程合武鐵路時,於六安市金安區三十鋪鎮雙墩村發現了兩座南北並列的大型漢墓。由於其中一座,即雙墩一號漢墓與鐵路的建設相衝突,於是隨即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六安市文物局組成的考古發掘隊對該處進行搶救性發掘。[1][2][3][4]

到2007年1月時,雙墩一號漢墓基本發掘完畢,根據考古所得,學者基本斷定墓主人是西漢時期的六安國恭王劉慶六安國是西漢時其中一個諸侯國,而劉慶則是該國的第一代,在位38年,同時也是漢武帝同父異母的兄弟劉寄的兒子,是漢朝皇族宗室,死後獲「恭」,又作「共」,意為「正德美榮,敬順事上」。[5][6]

此外,並列在雙墩一號墓北邊的雙墩二號墓雖未有發掘,但學者基本斷定為墓主是恭王劉慶的王后。而在恭王夫婦兩座雙墩墓葬的附近,還勘探到三對封土巨大、同樣南北並列的連體雙墩,學者判斷是屬於恭王之後的三代六安王與王后的合葬墓,分別名高大墩、馬大墩和三星廟墩。計算大小陪葬墓,整個六安王陵區共有40餘座墓葬,面積達15平方公里。[7][8]

Remove ads

規模

六安漢代王陵墓地包含了初代六安王劉慶與王后的兩座墓葬,以及在他之後的共三代六安王與王后的六座墓葬,還有在這八座墓葬旁的陪葬墓,總面積達15平方公里,區內大小墓葬共40餘座,坐落於三十鋪鎮雙墩村及附近的先生店鎮境內。[8][9]

在這15平方公里範圍內,分佈有雙墩、高大墩、馬大墩、三星廟墩等四處形狀相同南北並列的雙冢墓,每一雙墓冢之間相距500至1200米,這四對高大的墓葬為六安國前後一共四代王的夫妻合葬墓,而每一代王夫婦的墓四周還分佈有陵園建築如陵墻、門闕、司馬道和祭祀類建築等遺址,以及陪葬墓、陪葬坑、車馬坑等。[9]

形制

墓葬群分為四個區域,第一個區域被稱作雙墩王陵,雙墩中南側的雙墩一號漢墓是目前王陵區內唯一已被考古發掘了的,也就是初代六安王劉慶的墓。[9]

雙墩一號墓為「中」字形土坑竪穴墓。墓向朝東,由前後斜坡墓道、墓室和外藏槨組成,全長45米。其中,墓室為漢朝時只能由皇帝、諸侯國國王等使用的「黃腸題湊」木結構,長9.1米、寬7米,東面為對開式墓門,南西北三面則是用總計922根長0.92米、寬0.25米、厚0.23米的方木塊堆壘而成。[10]

至於棺槨,無論外槨、內槨與外棺、內棺,都華麗精緻,內棺外兩側上有紅色雲紋彩繪,棺外蓋、兩側及兩端裝飾著排列整齊的鎏金銅質柿蒂紋和菱形紋鑲件,棺蓋四角及中間兩側還各放了一面銅鏡,鏡面是朝上的。同時,在墓室中繪畫朱紅色的雲氣紋飾彩繪,漢朝時被規定為只可使用於諸侯王或公主的墓葬中。[11]

文物

墓主為六安國第一代王劉慶的雙墩一號漢墓中,出土了罕見的保存較完整的「黃腸題湊」墓室,以及500多件(套)文物包括漆器、玉器、銅器、金箔、銀箔、兵器乃至植物種子和果實等等。較受學界重視的有「黃腸題湊」墓室、「六安飤丞」封泥、「共府第十」銘文錯銀銅壺等等。[7]

「黃腸題湊」是西漢時期特有的一種在陵墓墓室使用的,體現墓主人生前顯赫地位的特定葬制,「黃腸」指墓中的槨採用的特定材料與顏色,即柏木的姜黃色心材;「題湊」則是指墓中的槨採用的特定形式和結構,即將黃色柏木心材的端頭朝向內方,層層平鋪疊壘。這種規格,只有皇帝與皇后,以及皇帝寵信的諸侯王或重臣才可使用。由於西漢年代久遠,許多當時的墓葬又早已被盜,故而全中國發現的使用「黃腸題湊」的墓只有10座左右,更遑論保存好壞程度。而六安王陵出土的「黃腸題湊」墓雖然規模較小,但相較之下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12]

除此之外,尚有「六安飤丞」封泥。封泥是一種秦漢時期蓋有官府印章的泥團,通常用於密封含機密信息的簡牘,以免被人私自拆開。六安王陵中出土的封泥表面印著篆書「六安飤丞」,「飤」字與「飼」通用,「飤丞」即是秦漢時期負責皇宮或王宮飲食的官員。也就是說,這個封泥是當時六安國王宮中相關官員或部門的物品。[13]

不過,雖然王陵墓地極為珍貴,但該墓早在唐朝時就已被,墓室裏的內棺遭到破壞,珍貴物品也所剩無幾,比如封土正中更有直徑達8米以上的大盜洞,一直往下打穿了11米高的封土,直通下方有1米厚的墓室蓋板。[14]

Remove ads

保護

雖然在發現漢代王陵墓地後,當局立刻組織對其進行搶救性發掘措施,原計劃經過墓葬的合武鐵路建設工程也為此耗費四千萬,向南改道107米,到2013年墓地更成為了第七批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但直到考古發掘結束約七年後的2014年,有關該區域的原址保護卻依然陷入停頓,不但王陵墓地的保護規劃遲遲未能出台,還因為資金不足、人手缺乏等原因造成大批盜墓者來此進行頻繁的盜墓活動,對陵區的墓葬與文物安全造成不少負面影響。[8][15]

後來當局逐漸注意王陵墓地的保護措施,如自2020年開始進行「遺址本體保護工程」,對墓坑進行防水防潮與復原,又對墓坑內文物進行修復與保護,2022年再對墓地的環境進行整治,2023年「王陵科技安防系統」投入使用。惟截至2025年六安漢代王陵墓地除少數學生研學活動外仍未向公衆開放,出土文物則除部分已移至省、市博物館內展示外,大部分也仍未公開展示。[7][16][17]

意義

六安漢代王陵墓地的發現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是現今少數流存的西漢時期諸侯王陵,其墓葬規格與出土文物,更加有重要研究價值。六安國共四代王均集中葬於同一墓地,分佈規律,而每一代王又有自己獨立的陵園,陵園包括門闕、祭祀類建築、陪葬墓等,且每代王均沿用這一佈局,可見是在當時進行了統一規劃。這種規格的漢墓在中國出土均不多,也是在安徽省的考古史上首次發現。[9]

在出土器物方面,除了極為罕見的「黃腸題湊」墓室,成為研究漢朝葬制的重要資料外,出土的青銅器、車馬器、漆器有著當時高超的鑲嵌、鎏金工藝。尤其是漆器,雖然這些漆器很明顯已受到從前盜墓者的破壞,除少數尚完整外皆已破碎成殘片,但由於其本身種類繁多、紋飾複雜、造型精美,因此它們的髹飾與金銀貼花等技法為研究技術工藝史等等提供了很有價值的實物資料。[18][19][20]

另外,墓地中出土的植物遺存如種子和果實亦種類繁多,包括水稻茭白穀類作物大麻等經濟作物,甜瓜皺皮木瓜等瓜果蔬菜,對研究漢朝人的日常飲食習慣與特點提供了重要資料,而大麻這在其中唯一不屬於食物類的經濟作物的出土,則再次證明了它做為古代紡織品最重要的原材料之一,在當時的社會生活有重要地位。除此之外,由於皺皮木瓜無法長期保存,僅在9至10月的成熟季節才有可能批量採集並埋藏到墓葬中,因此它們的大量出土可以輔助判斷恭王劉慶的下葬季節,也就是約在秋天。[21]

Remove ads

參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