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冬災

欧亚大草原冬季的极端气象灾害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冬灾
Remove ads

冬災[1][2]蒙古語зуд哈薩克語жұт吉爾吉斯語жут;俄語:дзуд, джут),歐亞大草原冬季的極端氣象災害[3][4],牲畜在此期間因牧草短缺而挨餓。按照自然災害類型,冬災分為「白災[5]」「黑災[6]」等數個種類[7]

Thumb
戈壁地區因黑災而餓死的山羊,2010年3月

蒙古國,約三分之一的人口倚賴畜牧業為生[8],該國80%的出口農產品,及國內生產總值的11%皆來自畜牧業[7],因此冬災在蒙古國足以構成嚴重的糧食安全和經濟危機的威脅[9][4]

種類

蒙古語中主要有以下幾種冬災:

  • 白災(tsagaan zud),即暴風雪,大雪覆蓋草地,導致牲畜餓死[10]。白災頻發,且對畜牧業損害極大[11]
  • 黑災(khar zud),即旱災,牲畜和居民面臨缺水威脅。黑災並非每年都會發生,影響範圍也不如白災大,主要是戈壁地區多發[10]
  • 鐵災(tumur zud) ,指冬季短暫回暖後,氣溫又再度降至冰點以下,積雪融化後重新凍結,形成堅硬冰層覆蓋草原[10][12][13]
  • 凍災(huiten zud),指氣溫在數日間降至極低,伴有強風,導致牲畜得不到保暖[10]
  • 混合災(havsarsan zud)指多種冬災組合發生[10]
  • Tuuvaryin zud,指的是當上述冬災廣泛暴發,引起過度放牧

哈薩克斯坦有諺語「冬災有七個親戚」(жұт жеты агайынды),例如冬災期間常伴生乾旱、草木枯萎、提前入冬、深雪覆蓋、冬季降雨、冰層結殼、暴風雪等極端災害[14]

Remove ads

人為因素

一些人為因素加重了冬災的後果。在蒙古人民共和國時代,當局限制牧民擁有牲畜的規模,以緩解過度放牧問題。20世紀90年代,蒙古人民革命黨下台、蒙古國轉型為市場經濟後,當局放鬆管制,同時全球羊絨需求增長,蒙古國境內的山羊數目快速增加。由於山羊喜好啃食草根,損害草場,其蹄子更為鋒利,破壞土層,加重草原風蝕。以上因素都導致蒙古國的沙漠化問題加重[8]。近年來的氣候變化,冬季嚴寒更為頻仍,旱災多發,都導致蒙古國境內冬災多發、加重[7]

歷史

在蒙古國,冬災是嚴重的自然災害,單次冬災造成逾百萬牲畜死亡的例子並不鮮見。1944年冬災,有近七百萬牲畜死亡[15]。1944年和2010年都暴發北極振盪,造成非常嚴重的冬災。在1999年至2000年、2000年至2001年、2001年至2002年三個冬天,蒙古國連續爆發三次冬災,共有1100萬牲畜死亡[16]

2009年至2010年冬天,蒙古國八成的國土為冰雪所覆蓋,厚度達200至600毫米不等[17]。在烏布蘇省,夜間氣溫低達−48 °C或−54 °F,持續了近50日[18]。有9000戶人家的牲畜全部死亡,3.3萬戶的牲畜損失過半[19]。截至2010年2月9日,蒙古國食品、農業和輕工業部統計有2,127,393牲畜死亡,包括188,270匹馬、牛、駱駝和1,939,123頭山羊、綿羊[17],並且預計到冬季結束將有四百萬頭牲畜死亡[20],然而到2010年5月,聯合國報道稱這一數字實際達800萬,占全國牲畜總數的17%[8]

2015年至2016年冬天,蒙古國再度暴發冬災,由於前一年的旱災導致牧民糧草短缺,加重了冬災的損害[21]

2023年至2024年冬天,蒙古國冬災尤為猛烈,截至2月下旬已有200萬頭牲畜死亡[22][23],到6月初共有710萬牲畜死亡,占全國牲畜數目的10%[7]

後果

冬災殺死牲畜,牧民因而不得不移居城市謀生。蒙古國的首都烏蘭巴托近郊有大量蒙古包和簡易平房組成的蒙古包區,缺乏供水和供暖等基礎市政服務,許多住民都是冬災後逃往城市的牧民。這些蒙古包區移民缺乏城市生存技能,亦未接受較好教育,許多牧民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陷入赤貧,許多人習慣酗酒,甚至犯罪,造成社會治安問題。亦有部分人進入非法採礦行業[24]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