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沖切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沖切區(英語:Burst cutting area,BCA)或者窄沖切區(英語:Narrow Burst cutting area,NBCA)被指帶一個在DVD、HD DVD或者藍光光盤上一個環繞中心附近的圓環結構,這個部分會寫入條形碼,其中有類似於ID碼、製造商信息和序列號之類等附加信息的。這種沖切區可以在母帶處理的過程中進行寫入,一般使用YAG激光將條形碼刻入在已經完成寫入的光盤的鋁製反射層,而且也有可能給每一個出廠的光盤刻上唯一的條形碼。

如果沖切區標記刻在了盤面上,這種痕跡是可以用肉眼看見的,大約在半徑22.3±0.4 mm 和23.5±0.5 mm 之間的部位。[1]並且這種條形碼不會和國際唱片業協會的預刻錄條形碼混淆。
儲存在沖切區的數據大小在12字節~188字節之間,以每16字節步進。這種數據可以使用與讀取正常數據相一致的激光束進行讀取,但是需要藉助特殊的電路才能解碼。DVD播放機沒有強制支持讀取沖切區數據的要求,不過根據富士山規範(一種工業級的光學驅動指令集)。[2],DVD-ROM光驅是支持讀取的。另外,沖切區不藉助特殊的裝置是不能被寫入到光盤上的,所以這種技術也被用於針對獨立驗證光盤的防篡改措施。
DivX標準曾使用沖切區來核驗任何光盤。[3]CPRM(多媒體資料內容保護)的數據也被用在存儲在DVD-RAM[4]或者DVD-R/RW上[5]。任天堂光盤也使用沖切區來進行防拷貝和自製軟件遊戲的運行。而在藍光光盤上的沖切區上則會記錄上預錄媒體序列號(Pre-recorded Media Serial Number,PMSN)。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