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凱文主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凱文主義(德語:Kevinismus)在德語中是指給子女取帶有異國情調的時髦名字,而非傳統德語人名的現象,通常被認為是社會地位低下的體現[1]。這些名字大多從英語美洲文化傳入德國,其中的典型案例即為凱文(Kevin)。1990年的美國喜劇電影《小鬼當家》(引進德國時的片名是「Kevin – Allein zu Haus」,其中包括主角的名字)據稱是1991年凱文成為德國最流行的新生男孩名字的一大原因[2]。同年上映的電影《與狼共舞》的主演凱文·科斯特納也經常被視作凱文一名流行於德國的另一原因[3]。兩片都於1991年在德國上映,是當年最成功的兩部電影[4]

有時,「尚塔爾主義」(德語:Chantalismus)會被用作凱文主義的女性版同義詞,尚塔爾(Chantal)這一名字源自法語[5]

概述

德國社會學家曾從各方面探討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父母是否更可能給子女取英美式或其他異國名字這一問題,但學界未有共識[6]。由於凱文一名是突然流行起來的,所以形容這種濫俗現象的「凱文主義」(或「尚塔爾主義」)最早出現於諷刺網站偽基百科,之後被媒體所採用[5]

2009年,奧爾登堡大學的一篇碩士論文指出,教師可能會因部分學生的名字而心生偏見[7]。例如,德國教師們可能會認為叫「凱文」(源自愛爾蘭的英式人名)的德國兒童容易有尋求關注的表現,學習成績可能也更差,其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可能也較低。但也有人稱無法斷定這一點是否會導致學生受到不公待遇[8]。據了解,這種偏見在德國西部的教師中更為普遍。在德國舊聯邦州,很多人會將具有英語或其他異國名字的人視作典型的「東德佬」(德語:Ossi)特點[9]。在兩德統一之前的20年裡,東德人取英語名字的現象格外流行,這種現象在東德中產階層也較為流行。而在當今德國,特別是在現代德國西部地區,取異國名字通常被視作社會下層現象[10]

「阿爾法凱文」(德語:Alpha-Kevin)一詞是阿爾法男人和凱文一名的結合體,指代特別無知的男青年。在2015年的年度德語詞德語Wort des Jahres (Deutschland)網上投票中,該詞一度高居榜首,更是年度青年用詞的有力競爭者。但後來該詞因含有對名叫凱文者的歧視而從榜單中剔除[11]。從語言學角度來看,德國的「凱文主義」現象,即流行人名在一定時期被賦予負面含義,甚至被用作侮辱性語言的情況並不新鮮。在過去,被歧視的人名有霍斯特(Horst)、德特勒夫(Detlef)、烏席(Uschi,烏爾蘇拉[Ursula]的簡稱)以及海尼(Heini,海因里希[Heinrich]的簡稱)[12]

2015年9月,在一場主題為「人名的社會標記性」的會議上,專名學家語言學家達瑪麗斯·尼布林(Damaris Nübling)提出,德國發生了一場針對凱文、尚塔爾等人名的「抹黑行動」,批判與那些人名相關的負面言論是「非常粗鄙的反調[13]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