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鑿齒 (民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鑿齒,是一些民族會有的對牙齒做人為改變的社會習俗,其中一部分原因是為了美或性,有的則是為了體現對苦有頑強的耐力。[1]也叫做打牙,在很多地區有此習俗。[2]
![]() |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關主題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 (2025年5月17日) |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5年5月17日) |
世界各地的例子
美洲的瑪雅人把牙齒磨成尖狀或方狀,貴族還在牙上鑽孔後鑲入玉等寶石。
分布於黃河下游,主要在山東一帶的新石器大汶口文化,發現的十四歲以上成年人類遺骨,無論男女大多數都有在生前即鑿去上頷副門齒的情況,研判是當時流行的成年儀式。
中國古代民族中的百越族人,習慣拔除上頜位於犬齒之前的左右兩顆副門齒。此俗在百越族後代的一支仡佬族部分支系中得到延續,如貴州省普安縣的「打牙仡佬」支系,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仍保持著女子出嫁時拔除1~2顆上犬齒的習俗。
臺灣原住民中的泰雅族、賽夏族、布農族、西拉雅族、鄒族等有類似上述的習俗,或者用外物打斷,或者拔除牙齒。一般是作為成人禮的一部分。日本的繩文人也有此習慣。
參考資料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