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列夫·皮塔耶夫斯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列夫·彼得羅維奇·皮塔耶夫斯基(俄語:Лев Петро́вич Пита́евский,[ˈlʲef pʲɪˈtrovʲɪtɕ pʲɪˈtajɪfskʲɪj],1933年1月18日—2022年8月23日)[1][2][3]是一名俄羅斯理論物理學家,對量子力學、電動力學、低溫物理學、等離子體物理學及凝聚態物理學均有貢獻。他與博士導師葉夫根尼·利夫希茨及弗拉基米爾·貝列斯特茨基(Vladimir Berestetskii)共同撰寫了影響深遠的朗道-利夫希茨《理論物理學教程》系列中的數卷著作。其學術職位為教授。
Remove ads
教育
皮塔耶夫斯基於1933年1月18日出生於薩拉托夫。
他於1955年畢業於薩拉托夫州立大學。1958年,他加入俄羅斯科學院物理問題研究所工作。1971年,他成為莫斯科物理技術學院教授。
研究工作
皮塔耶夫斯基與維塔利·金茲堡合作,在相變點附近區域發展出超流體理論。他證明當溫度足夠低時,液態氦-3應會發生相變,轉變為超流體狀態。
皮塔耶夫斯基於莫斯科的朗道學派接受教育。他曾是列夫·朗道博士的博士生,在物理問題研究所(現卡皮察研究所)從事科研活動的初期,便為凝聚體物理學理論作出貢獻,包括發表最負盛名的量子化漩渦論文。該論文發展出現今稱為格羅斯-皮塔耶夫斯基理論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理論,此理論是當今描述超冷原子氣體物理現象最系統化的理論之一。另一篇著名論文是與伊戈爾·賈洛申斯基及葉夫根尼·利夫希茨合作撰寫的凡得瓦力研究,該文系統性發展了電磁場熱與量子波動的理論,對現代固態物理學與原子物理學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皮塔耶夫斯基於1980年代末期透過一系列長期訪問,開始與特倫托大學展開合作。在以色列理工學院任職數年後,他於1998年正式成為特倫托大學教授。此後,他於特倫托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中心(BEC中心)工作,該中心是義大利國家光學研究所(隸屬國家研究委員會)與特倫托大學物理系共同成立的聯合機構。
2022年11月起,位於特倫托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中心更名為「皮塔耶夫斯基玻色-愛因斯坦凝聚中心」,以表彰其傑出成就並感謝其長期貢獻[4]。
Remove ads
榮譽
- 1987年—朗道獎章,以表彰其在等離子體物理學領域的研究成就
- 1997年—尤金·費恩伯格紀念獎章,表彰其對玻色超流體與液態氦理論的開創性貢獻,特別是針對接近λ相變的波動、超流體中的基本激發與渦度之研究。這些成果奠定了我們理解超流體⁴He關鍵特性的基礎,並已拓展至冷玻色原子領域[5]
- 2003年—特倫托市頒授聖文策斯勞鷹勳章最高榮譽
- 2008年—朗道金質獎章,表彰其對現代理論物理學的貢獻,包括格羅斯-皮塔耶夫斯基玻色凝聚理論之建立,以及參與編撰世界著名理論物理學教材《蘭道-利夫希茨物理學教程》全新未公開之增訂篇章
- 2012年—法國蒙彼利埃大學榮譽博士學位[6]
- 2013年—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 2013年—美國德州農工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 2018年—與喬治·帕里西共同榮獲波梅蘭丘克獎
- 2018年—與費德里科·卡帕索(Federico Capasso)、埃里奧·托薩蒂(Erio Tosatti)共同榮獲意大利物理學會頒發的恩里科·費米獎[7]
- 2019年—與桑德羅·斯特林加里(Sandro Stringari )共同榮獲BEC資深獎項[8]
- 2021年—拉斯·昂薩格獎,表彰其創建了關於非均勻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的格羅斯-皮塔耶夫斯基理論,並對量子流體理論作出廣泛貢獻,尤其在超冷原子氣體領域的應用[9]
著作
參見《理論物理學教程》系列,了解他對該系列的貢獻。
- L. P. Pitaevskii, S. Stringari. Bose-Einstein Condensation and Superfluidity. International Series of Monographs on Phys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576. ISBN 9780198758884.
|issue=
被忽略 (幫助)
- L. Pitaevskii. inspirehep. [3 November 2013].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