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初始人格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初始人格(英語:Original Personality),也稱核心人格(英語:Core Personality),是指在多意識體系統或解離性身份障礙(DID)個體中,最初出現的人格狀態。DID中,該人格通常是個體在經歷創傷之前出現的意識狀態。初始人格一般是承擔日常生活職責的部分[1][2][3]

某些多意識體中,並不存在初始人格,例如天生的多意識體,或初始人格消散,或不記得誰是初始人格。

定義與特徵

解離性身份障礙(DID)患者中,初始人格(英語:original personality)通常是在其他替代人格(alter)出現之前最早發展的意識狀態。初始人格往往承載個體的出生姓名,並常被描述為較為被動、抑鬱、負罪感強的狀態[4]。在部分病例中,該人格對其他人格的存在毫無察覺,可能表現為「遺失時間」現象,即在其他人格控制身體時無法回憶所發生的事情[4]

然而在某些多意識體系統中,各人格之間存在不同程度的信息共享和意識共存狀態,此現象被稱為「並存意識」(英語:co-consciousness)。心理學家 John O. Beahrs 在其研究中提出,並存意識不僅存在於DID患者中,也是催眠狀態及普通心理功能中的普遍現象。他認為多層次同時存在的意識是正常人類認知的組成部分,而在DID中,這一機制失調並表現為人格間功能分離[5]

這些不同的人格狀態可能具有各自獨特的記憶、行為方式、語言風格、性別認同甚至生理反應,並在受到外部壓力或心理創傷時輪流控制機體[4]。DID的核心特徵即為這些人格狀態之間的顯著差異與控制權的交替,以及對彼此經歷的知覺、記憶障礙。

Remove ads

理論背景

臨床心理學中,結構解離理論(英語:Structural Dissociation Theory,簡稱TSDP)由奧妮特·范德哈特(Onno van der Hart)、埃勒特·尼恩赫伊斯(Ellert Nijenhuis)和凱西·斯蒂爾(Kathy Steele)等學者提出。該理論指出,個體在遭受早期嚴重創傷時,其心理系統可能因整合失敗而發生結構性分裂,導致人格劃分為多個彼此分離的部分。[6][7]

結構解離理論主要將人格區分為兩個基本子系統:

  • 表面正常人格部分(ANP,Apparently Normal Part):負責處理日常生活功能,避免回憶或接觸創傷內容;
  • 情緒人格部分(EP,Emotional Part):固定在創傷記憶之中,表現出高度情緒化和防禦性的反應,例如逃避、戰鬥、凍結等行為。

初始人格通常被視為ANP,是個體在創傷發生前用於適應現實生活的心理結構。其功能集中在社會互動、學習、工作和日常管理等方面,並對創傷記憶表現出排斥、遺忘或情感麻木的特徵。[7]

相較之下,EP則更容易被創傷性刺激激活,陷入對創傷經歷的反覆重現,表現為閃回夢魘和強烈的情緒反應。EP主要由演化而來的哺乳動物防禦系統調控,如「逃跑-戰鬥-凍結」機制,其在面臨生存威脅時被自動激活。[6]

此外,TSDP提出結構解離存在發展層級:

結構解離理論不僅揭示了創傷記憶無法整合的機制,也對解離性障礙的臨床干預策略(如EMDR)提供了理論支持。通過有階段的整合過程,幫助ANP逐漸接納EP的記憶內容,被認為是治療的關鍵方向之一。[6]

Remove ads

初始人格在系統中的地位

多意識體系統中,初始人格(英語:Original Personality)通常被視為系統中最早形成、最貼近「出生時自我」的意識部分,亦有系統稱其為「核心人格」或「原始自我」。然而,其在系統中的地位因個體經歷與系統結構差異而呈現出極大的多樣性。

在部分系統中,初始人格仍承擔核心功能,常作為最頻繁「前台」的人格(即主導身體行為的狀態),處理日常事務、參與社會互動,被視為系統的代表或默認身份[8]。這種情況下,初始人格往往具有較為穩定的社會功能,代表系統對外界的主要面貌。

但在另一些系統中,初始人格可能因為嚴重創傷、情感崩潰或長時間的功能性壓力而「退居後台」,甚至出現碎裂、消散或長期休眠的現象。這類情況下,系統中的其他人格(或稱「替代人格」,alter)會接替其原有的適應功能,包括學習、工作、人際交往等[4]

根據結構解離理論(英語:Structural Dissociation Theory),初始人格常被歸類為「表面正常人格部分」(ANP),負責維持現實功能和社會適應;而承擔情緒、創傷與記憶的通常為「情緒人格部分」(EP)[7]。在這一理論下,即使初始人格最早出現,也不必然意味着其在當前系統中擁有「主導」地位,而是取決於系統的面臨的外部和內部狀況。

此外,一些研究和系統報告指出,在較早期形成或解離結構更複雜的系統中,初始意識可能已高度分裂,不再具備可辨識的統一形態,甚至失去作為獨立人格狀態的功能性[6]。因此,儘管「初始人格」在語義上常被視為系統的「起點」或「原核」,但其實際地位並不固定,更多地受到系統內部角色分工、個人生存策略及治療干預的影響。

爭議與批評

「初始人格」這一概念在精神病學界存在一定爭議。一些研究者認為,並不存在真正的「核心」或「原始」人格,而是所有人格狀態共同構成了一個複雜的心理系統。這種觀點主張去中心化的理解模型,強調所有人格的平等與功能性。例如,臨床心理學家Bethany Brand指出,將某一人格視為「主導」可能導致治療過程中的偏見和人格衝突。她還強調,DID 治療應避免過度強調「融合」或「統一」某一人格狀態為核心,而應關注各人格之間的協調與合作。[8]

事實上,DID 的診斷本身至今仍存在爭議,特別是在「初始人格」或「真實人格」的界定上缺乏統一標準。Brand 等人在其綜述中指出:「DID 的診斷仍與爭議相關,並且至今在臨床醫生之間仍存在分歧。」[8]

此外,有批評者指出,將某個人格視為「原始」或「主要」的做法可能導致臨床誤導。例如,當治療過度集中於初始人格的「整合」,可能會忽視其他替代人格的主觀體驗與情緒需求,從而引發系統內部的衝突與不穩定。與此相反,當前主流治療模式更強調「階段性干預」與多人格協調而非強行融合。[8]

關於 DID 的國際診斷標準,部分批評者聲稱其「文化限定性」較強,尤其在北美以外的地區存在診斷稀缺的情況。但 Brand 等研究表明,DID 在多個國家均有被正式識別與治療的案例,並非僅限於少數「西方專家」所觀察到的現象,而是跨文化、跨系統存在的臨床表現。[8]

Remove ads

相關概念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