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利未家中的筵席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利未家中的筵席》是意大利畫家保羅·委羅內塞的一幅布面油畫,繪製於 1573 年,是 16 世紀最大的油畫之一,尺寸為560 cm × 1,309 cm(18.37英尺 × 42.95英尺) 。 [1]現藏於威尼斯的學院美術館。這幅畫是為多明我會聖若望及保祿大殿食堂的訂製作品。 [2]這幅畫的目的是取代在1571 年大火中損毀的提香的畫作《最後的晚餐》[2]。1573 年,作品完成三個月後,委羅內塞受到神聖法庭的審訊,六位審判官要求委羅內塞解釋為什麼畫中有「小丑、醉酒的德國人、侏儒和其他類似的卑鄙小人」以及奢侈的服裝和布景 [3],要求必須在三個月內換畫。 [4]審判的筆錄仍然存在並且可以訪問。 [5]在宗教裁判所受審後,委羅內塞修改了標題,改為利未家中的筵席,出自路加福音5 章 [6],但在教義上不那麼重要,而且聖經中提到有罪人在場。 [4]
Remove ads
主題
這幅畫原本是為替代提香的《最後的晚餐》而畫的,後者的畫作在一場大火中被燒毀。然而,維羅納在宗教裁判所受審後改變了主題。修改後的標題指的是《路加福音》第 5 章中的一集,其中耶穌被邀請參加一場宴會:

「利未在自己家裡為耶穌擺設了豐盛的筵席,有許多稅吏和別人與他一同坐席。文士和法利賽人就向耶穌的門徒發怨言,說:『你們為什麼和稅吏並罪人一同吃喝呢?』耶穌回答說:『無病的人用不着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 (路加福音5:29-32)
畫中發生的事件是基督宣布他的一個門徒將背叛他,周圍的混亂暗示了這一點。畫中充滿了人物和華麗的羅馬建築,包括一個流鼻血的男人、多個奴隸和醉酒的德國人。這些人物被認為不適合出現在宗教藝術作品中。根據教會的說法,宗教事件應該儘可能接近發生時的場景,藝術家不應添加任何內容。
Remove ads
描述

這幅畫描繪的是一場宴會的場景,基督的形象位於畫面中央。周圍的人以各種各樣的姿勢和位置互動,在五彩繽紛的絢麗景象中穿梭。 宴會由巨大的柱子和拱門包圍,讓人聯想到三聯畫。這些拱門也讓人想起凱旋門,在這種情況下,凱旋門隱喻基督戰勝死亡,因為他將會復活。凱旋門在古羅馬很常見,位於非常顯眼的地方,凱旋遊行就是在這些地方舉行的,以吸引人們對它們所紀念的事件或人物的關注。
畫面兩側的兩組樓梯強化了畫面中心作為焦點的作用。 樓梯引導觀者的目光向基督像看去。這幅畫中的建築結構類似於意大利北部受羅馬風格啟發的教堂。這些教堂以通往教堂的樓梯而聞名,這幅畫也反映了這一點。基督身後沒有建築物,這讓空間看起來像天堂。在這幅構圖中,委羅內塞沒有使用線性透視,而是選擇讓對角線匯聚在不同點,而不是匯聚在一個消失點。委羅內塞很可能反對線性透視,因為他擔心這幅畫占用的空間太大,而且觀者會從許多不同的角度觀看這幅作品。這幅作品的空間布局似乎對藝術家來說至關重要,因為他在證詞中提到,冒犯聖庭的人物是特意添加在與基督及其使徒不同的層面上的。
Remove ads
歷史背景

1573 年,即委羅內塞完成這幅作品約三個月後,威尼斯宗教裁判所傳喚藝術家,要求他回答有關畫作中是否存在不適合描繪《最後的晚餐》的元素的問題。威尼斯宗教裁判所由六名成員組成。負責領導對藝術家的審訊的法庭領導人被稱為審判官。法庭的目標是在宗教和政治層面上維護威尼斯和羅馬之間的平衡。由於威尼斯共和國和梵蒂岡都秉持統一的基督教理想,反對任何違背天主教正統觀念的行為,因此宗教裁判所內部相處融洽。雖然威尼斯的宗教裁判所通常不會做出嚴厲的判決,但他們有權判處死刑。由於審判庭擁有如此大的權力,他們的審訊被視為一件需要認真對待的事情。
關於維羅納塞為何接受聖庭審訊,有一種理論認為,審判官想證明他有能力勝任這項工作。這樣做是必要的,因為當時有一位新任命的羅馬教皇使節直接與教皇共事。根據這種理論,可以假設審訊是圍繞聖庭成員的事件的結果。換句話說,這次審訊可能根本不是關於維羅納塞、這幅作品或其肖像畫的。

在文藝復興時期,贊助人很少對藝術家如何描繪故事或場景提出任何具體要求。有證據表明,構圖通常完全由藝術家決定,正如萊昂·巴蒂斯塔·阿爾伯蒂在 1435 年撰寫的繪畫論文中所述。這導致了只有藝術家才能為他們的選擇接受評判的情況。 鑑於藝術家通常只根據贊助人提供的主題來創作自己的作品,因此不出所料,神聖法庭審判的是藝術家維羅納塞,而不是贊助人。而這實際上是威尼斯貴族盛宴的幻想版本。
委羅內塞為自己的畫作辯護,聲稱這幅畫有大量空間需要他填充;因此,從實際角度來說,他必須填補任何多餘的空間,這就是他加入這些人物的原因。藝術家還表示,他覺得這些人物的位置與基督有一段距離,可以防止他們玷污《最後的晚餐》的形象。
委羅內塞以這種方式繪製《利未家的盛宴》,違背了作為反宗教改革運動一部分而產生的特倫托會議。特倫托會議的法令(在最後一刻)包括對宗教藝術品的簡短而模糊的規則,隨後,這些規則被一些神職人員編纂和擴充。
根據《利未家的盛宴》對維羅納塞審判的記錄,藝術家明確表示,他用人物填充了多餘的空間,以便創作出飽滿完整的構圖。然而,這樣做的方式違反了特倫托會議的規定。藝術家的理由並沒有打動神聖法庭。神聖法庭向維羅納塞明確表示,在他們看來,他讓天主教受到了新教徒的譴責,必須改正自己的錯誤。最後,神聖法庭告訴維羅納塞,他必須在三個月內修改他的畫作。相反,他只是將標題改為《利未家的盛宴》,這仍然是福音書中的一個情節,但教義上不那麼重要,福音書中提到其中有「罪人」在場。委羅內塞還決定在畫上加上一段題詞,從而消除了畫作與西蒙的關聯,轉而將畫作與萊維聯繫起來。此後,便再無音訊。審判的記錄仍然存在,可以查閱。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