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利瑪竇環形山
月球撞击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利瑪竇環形山(Riccius)是位於月球正面南半球的一座大撞擊坑,約形成於酒海紀[1],其名稱取自十六世紀意大利天文學家奧古斯丁·里奇(Augustine Riccius)和意大利天主教耶穌會神父、傳教士及學者利瑪竇(馬泰奧·里奇,1552年-1610年),1935年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接受。
描述
該隕坑西北毗鄰拉比列維環形山、東北靠近斯提博臘斯隕石坑、尼科萊隕石坑位於它的南面、而東南偏東和西南偏西分別坐落着維勒隕石坑和比興環形山[2]。
該隕坑中心月面坐標為37.02°S 26.43°E,直徑71.8公里[3],深度約1.72公里[4]。
利瑪竇環形山遭受了嚴重的後期撞擊轟擊,其原初外觀幾乎已難以看出,僅剩西側和西南坑壁稍為完整,其餘部分已完全被各式隕坑所替代。殘存的坑壁平均高出周邊地形1300米[1],內部容積約4614.08公里³[1]。坑內北部和南部地表也布滿隕坑,只有東北和靠近西側內壁的坑底上沒有撞擊坑的痕跡。該隕坑也許是月球上已命名隕石坑中受損最嚴重的一座。
衛星隕石坑
按慣例,最靠近利瑪竇環形山的衛星坑將在月圖上以字母標註在它的中心點旁邊。

- 衛星坑利瑪竇 B、利瑪竇 E和利瑪竇 M被月球及行星觀測者協會(ALPO)列入《內側壁坡帶有暗黑輻射紋的撞擊坑列表》[5]。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另請參閱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